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毕生主要致力于“深层心理学”的探讨与开拓。不过,由于他对美学和文化问题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写了不少有关的专论,来论证和发挥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所以,弗洛伊德又成为精神分析美学的始作俑者。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评价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及其研究方法,就成为全面揭示“弗洛伊德主义”奥秘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说,新时期以来,随着弗洛伊德著作的大量译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日趋深入,然而笔者认为,目前美学界对此还缺乏系统的研讨,甚至还有一些“空白”有待填补,为此本文拟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美、美的价值、美的根源 弗洛伊德没有写过系统论述美学理论的著作,但他在《文明及其不满》、《爱情心理学》中,尤其是在《论非永恒性》中,都谈论过自己对美、美的价值、美的根源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其观点虽然不具备理论形态,但却可从中看出弗洛伊德美学观点的一些线索。 弗洛伊德美学思想中蕴含某些合理的、可供借鉴的成分。他大体上承认美的客观性,认为美首先是存在于某些客观事物之中,也就是说,某些具有审美特质的客观事物给人们提供了审美对象。他在谈到生活中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时说:“我们的感觉和判断究竟在哪里发现了美  相似文献   

2.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3.
境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美育存在着不同的境界。在高等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对美的事物,由“知之”进而“好之”,最终达到“乐之”的境界。 一、初级境界——知美 知美,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审美基本知识。 1学基本理论美学基本理论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整体分析和概括,展示了美的世界的全部内容。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懂得美的原则和各类审美范畴,懂得美的存在形态以及人类审美活动的过程,懂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校中文系吴亦文副教授撰写的《简明美学教程》(下称《教程》)最近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多年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的结晶。 为适应高师美学教学的需要,《教程》在体例安排上,力求条目清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全书共分七章。开篇“美学及其历史变革”,对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美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态势作了简要的描述和历史的勾勒。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性”,探讨了美的本质的基本途径,提出了对美的本质的一些思考。作者认为美的本质具体地显现在美的特性之中。因此,有意识地选择了美的特性进行论述,通过认识美的特性更深入地把握美的本质。第三章“美的基本形态”,第四章“美的主要范畴”,从形态、范畴学方面把握美的各种类型。第五章“审美意识”,第六章“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第七章“审美教育”,对美学的基本理论作了比较全面而简洁的概括。这样作为教材,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发挥,而学生又能较为全面地从总体上把握美学的基本理论,为教与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审美观对康德审美观的超越──“形式的合目的性”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之比较马国柱在西方美学史中,德国古典美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康德美学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构成了其先验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修养论美学,是一种侧重于调动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美学,而不是探讨美是什么的美学。因此,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庄子的审美范畴,更符合庄子美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思想特点。庄子的审美异同论建立在对审美关系考虑的基础之上,并不能用相对主义美学加以概括。实际上,庄子有些从字面看来所作的关于相对美的论述,恰恰是讲美的绝对的同一性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在众多的审美范畴中,“和”或“中和之美”又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它肇始于先秦“中和”思想,历代又有许多精僻详尽的论述。在此,我不想论证“和”的源流,而只想拍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象征诗派的理论柱石──契合与融合与“与”的相容性,以期对象征诗派与象征诗美的表现形式作一种传统化的审视。一、“和”:一种古典的审美意象中国的艺术精神主张主体和客体的和谐。而文学艺术作品的勉力——“神”在主体和客体的交接、交汇、和谐中.“‘重庆炳先生在片神”的概念的艺术转化》中认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9.
钟嵘在建立中国诗美学进而建立中国纯美学方面有开拓之功。他建构了以“味”的审美感觉为中心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论。他所说的五言之有“滋味”、所描述的“诗之至”境是“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所贬斥的玄言诗是“淡乎寡味”。他的“味”论与诗体进化形式相关,与诗的形象感相关,更与诗的深层涵蕴相关。他对实现“滋味”至境的途径和手段有完整的描述,对兴、比、赋作出了具有美学色彩的阐释。他对“风力”与“丹彩”并重的诗美型态的重视,对“词采华茂”的欣赏,对“质木无文”的不满,对诗美与对象世界“直寻”关系的确定及其自然性美学观,都带有所处时代的审美理想的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美学上的最高水平,并在总体美学思想和精神方面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育美工作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物理学科美包括基于形象感性的“形态美”,基于科学理性的“神韵美”,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意境美”三个层次。通过育美的准备阶段(助学寻美)、育美的实施过程(协同审美)、育美的终极目标(自主创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美”的学科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育美工作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物理学科美包括基于形象感性的“形态美”,基于科学理性的“神韵美”,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意境美”三个层次。通过育美的准备阶段(助学寻美)、育美的实施过程(协同审美)、育美的终极目标(自主创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美”的学科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和美的哲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说明“中”的本义的基础上,认为中和美即优美与崇高互相过渡的“中间状态”,与优美、崇高并存构成美的三元世界;中和不是绝对的“点”,而是一个相对的“阶段”;把三元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四象”说统一起来看,中和大体上包含了少柔、少刚之美,即处于大柔、大刚之美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关于美的言说是在存在之思道路上对艺术、真理以及美的本真呈现方式,其从存在论的角度为“美”奠基了存在之品性,并透显出美与真理、美与艺术之间本真的存在之关系。同时,海氏以存在意义上的“美”对美学学科进行了根本性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学感性之维的膨胀,症治了美学的传统形而上学之症候,为当代美学的存在可能性开启了它者之维。  相似文献   

14.
美学起源于人类对绝对自由之自觉,美作为存在方式意味着绝对自由的感性显现。神教美学的建构基于系统神学与纯粹美学之存在论对话,神教的终极关怀是实现神人关系的正常化亦即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这与美作为绝待性存在具有本质的同一性。对神圣存在的觉悟和归正意味着神教对绝对自由之自觉以及神教美学之纯粹性,并使美的神圣性得以彻底彰显。本文以系统神学为基础,分别从上帝观、罪恶观、培灵观和称义观四个维度与纯粹美学之本真论、在世论、还原论与境界论进行比较研究,呈现并描述神教美学关于本真存在、人生在世、审美还原和终极境界之内在构成及其基本信念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历来被人们推为古典美学的最高理想。谈论我国的书法艺术,就不能不谈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6.
“自由”的内容和“必然”的形式,表现出审美判断的目的的关系。康德从批判鉴赏审美不联系任何概念、无利害感的关系出发,指出审美是客观的无目的和主观的合目的的统一,并且分析了美的种类,从依存美上升到了理想美,明确美与道德的关系。进而言之,康德正是对这一二律背反命题的论述中说明审美判断的实质,为现实的人寻求“归宿”。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美”的含义尚未凝固和确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论语》中的“美”的观念和功利目的性紧密相关,善对美具有统辖作用。孔子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日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也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悲哀美:时代苦闷与女性苦闷的绝叫者庐隐游友基庐德说;“我无作则已,有所作必皆凄苦哀凉之音”,“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①悲哀美成了庐隐创作的基本美学形态.“悲哀美属于悲剧美的范畴,悲剧美包括悲壮美,悲哀美,乃至颓废美……悲壮美具有积极向上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9.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思想既深奥难懂又极具启发性,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其《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部分的研究来探究其价值和局限性,认为其价值在于从审美角度来谈美的本质,从而避免了对美本质的“形而上”的空泛的探究,实现了美学的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变;其局限性则在于他把审美和实践生活完全割裂开来,陷入了纯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和中和之美 ,通变入神和变化之美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等的有益阐述 ,试图说明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