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是首次针对国内调查记者群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①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59名调查记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偏向分析解释、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及舆论监督,即“调查/解释”和“信息传播”这两种角色;个体因素对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均没有显著预测力;调查记者所在的地域差异对其媒介角色认知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更偏重“鼓吹民意”,市场化都市报记者相对偏向“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的媒介角色,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偏向“批评与质疑”.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15年来针对中国大陆新闻从业者最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当下中国新闻从业者角色认知、纵向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业者对报道事实、观察和解释事件等"信息功能"最为看重,对监督政府、设置议程等"政治功能"则最不看重;中国新闻从业者对宣传"喉舌"角色、舆论"监督"角色的重要性评价在不断下降。此外,媒介的属性差异(市场取向VS行政取向)、类型差异(网站VS报纸)以及互联网的使用行为都对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5):2-8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参与性媒介,是当今中国新闻从业者重要的信息搜集和意见表达平台。本文以当代中国职业记者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微博使用为切入点,考察他们的社交媒体实践与职业角色认知。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从业者最为看重的职业角色仍是中立式的信息传播者,但参与性的"监督与影响"角色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记者的角色认知,他们的媒介实践和角色认知都更多地受到组织宏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23):42-47
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影响新闻实践及其产品的最终形态。迄今为止,有关记者职业角色认知的研究多聚焦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福建报业为切入点,采用调查的方法,考察媒体和组织因素对地方报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报记者最看重"信息传播"角色,其次是"社会疏导"、"喉舌"、"监督"和"营利"角色;媒体和组织因素不影响记者对于信息传播角色和监督角色重要性的感知,媒体类型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社会疏导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目标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喉舌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营利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上述发现的内涵亦在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福建地区为例,透过对地方报业记者及受众的调查,比较行业内外对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期望,为提升融合新闻生产的成效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对于新闻媒体服务民生和提供娱乐的职能,记者和受众的看法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记者,受众更看重新闻媒体的监督者和喉舌角色,但不那么看重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者角色。上述发现对于地方报业媒体转型的启发在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一)对记者的影响.著名记者范长江有"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的美誉.在传统新闻时代,文字是最重要的新闻载体,"笔杆子"是记者唯一的武器.而今,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记者"也有了新的含义:其一,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论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晓华 《新闻界》2005,(3):123-124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社会而言,媒介是沟通社会、交流思想、传播文明的最有效工具;对个人而言,媒介则是个人了解外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必经通道。从这个角度上看,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媒介时代。  相似文献   

8.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9.
甄东霞 《传媒》2016,(12):84-86
信息时代电视媒介传播承担着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角色,其凭借意见领袖的身份参与各种传播活动.在电视媒介传播系统内部,节目主持人及嘉宾主持形成群体传播特征.通过电视媒介受众观变迁的路径来看,嘉宾介入信息传播端口.电视媒介平台体现着意见领袖角色整体和局部、统领和被统领的层次关系,体现人际交流的优势,在电视媒介的统领下各个意见领袖在不同层次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现大众传播的有效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0.
“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媒介角色与功能有不同的认识。早期“现代化”理论依据传播“强效果”论,将大众传播媒介设定为“神奇的增殖器”,媒介在这一发展理论模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依附理论”阶段,媒介的角色被调整到一种次要的位置,其效力必须通过与社会传统的传播网络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在“新国际体系”阶段,传播效果和传播角色重新被认为居于重要位置。作者认为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除了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和全民参与的内部条件外,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整合程度、受众能力、传播制度等因素,只有诸多因素和谐发展,媒介才能在国家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类传播进步密切相关,技术决定论不断受到质疑与批判,其本质是技术可能成为传播的障碍。演讲提示器作为新型技术媒介,其传播功能可能为政治功能所取代,结果是技术优势被技术焦虑取而代之。本文以西方竞选中的演讲提示器为研究对象,从话语角色、媒介技术和政治传播等不同视域,分析政治传播中技术垄断背后可能隐藏的社会危险,有效预防人们对社会制度本身可能产生的政治焦虑。  相似文献   

12.
刘兢 《当代传播》2013,(1):30-31,35
本文试图以《媒介规范理论》为视角,反映当代西方媒介规范理论的若干变化.该书先回顾《报刊的四种理论》以来媒介规范理论的变迁,再提出规范理论具应然性、其主要功能是“合法化”公共传播等观点,并从规范传统、政治制度、媒介角色等层面对媒介规范理论作了系统剖析,还将重建公共传播对民主意义的希望寄于受众的自发传播.该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媒介规范理论不仅与大众媒介相关,更与社会媒介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媒介功能理论的角度来讨论媒介在企业危机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阐述了媒介作为强势的意见领袖对危机事件的传播、扩散、以及消费者和公众对危机的认知和判断的影响,同时自身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到危机事件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媒介角色认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指标,从实证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观的影响,从而以管窥豹,折射出社会大变迁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与去向。以对全国16座城市56家媒体813名记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证明,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使用以及因使用而引起的互联网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述转变。这意味着,互联网这一外部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政治传播研究对娱乐要素或娱乐因子的关注极少,很大的原因在于,政治被理所当然认为是"严肃的"、"理性的",而娱乐和游戏被认为是"消遣的"、"感性的"。从媒介的角度出发,《哈利波特与千禧一代》引导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思考,媒介中的娱乐要素如何转化为政治要素;媒介、政治、娱乐三者如何互动;以及媒介如何塑造"一代人"的政治观念,媒介在代际差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媒介即信息,通常被人们称为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这一论断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媒介研究的本体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了"媒介信息论"的理论背景、核心价值及其学术意义,揭示了媒介本身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媒介研究的本体视角,强调传播中最本质的是媒介,媒介本身即信息,媒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每一次媒介革命必然带来信息传播的变化,都会影响着人和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媒体环境,给传统媒体的媒介生态、媒介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技术的变革能够改变媒介生态环境,同时也促使传播主体的新闻记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技术冲击带来的改变对于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新闻记者执业理念也亟待重塑,其中既有危机也有机遇。面对媒介环境的改变,每一个新闻记者和信息传播者都应该与时俱进,意识到必须重新定位职业记者的角色,用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职业记者的理念重塑和身份确认。  相似文献   

18.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19.
思涵 《今传媒》2014,(7):1-3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是我国一流大学中在媒介与公共事务领域建立最早的创新型研究机构。院长董关鹏曾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媒介素养、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理论与实务、危机传播管理等领域造诣颇深。董院长经常应邀到各地做演讲,毫无保留地传播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理念心得。同时,他还担任有关媒介素养、新闻发言人等高级培训班的主讲人,他的演讲常常受到称赞:"非常有风范"、"语言风趣易懂、诙谐幽默"。在当今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提高媒介素养、培养媒介智慧是提升媒体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的至关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如何培养,则是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日,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董关鹏院长,请他为读者解读其中!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