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俊峰 《读写月报》2023,(33):44-48
<正>《桃花源记》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世外桃源”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对于该文的解读,古来不乏真知灼见。不过,如果越过“桃花源”的神奇,知人论世,去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就会感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一、一片惊奇看桃源:穿越500余载的古代社会“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古文观止》)借助“武陵人”的目光,作者展示了一个穿越500多年(实则600余年)的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2.
九龙洞得名的多种说法,足见九龙洞洞名文化之多彩。九龙洞是桃源铜仁的一处重要景观,集山、水、林、洞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武陵主峰梵净山下的辰沅之源头。锦江铜仁,是桃花源中的城市。宋代命名的湖南桃源县,是人们寻找桃花源八百年而不得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寻找桃花源的出发点而非终点。今日之铜仁,不再是“缘溪行”方可进入之地。她有了铁路、公路、飞机,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秦晓光 《现代语文》2013,(8):150-151
语文组集体备课时,几个同事坐在一起无意中争论起一个话题:"桃源人"与"渔人"的衣着是否相同。同事争论起来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场面甚是热闹。有的认为"桃源人"与"渔人"衣着相同,理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桃花源记》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教材中采用的解释是"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也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质疑:桃花源的人  相似文献   

4.
1.想象桃花源之“美”。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小结:桃花源之美,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花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请选一类人,用乐,乐在”的句式理解桃花源…  相似文献   

5.
下一流功夫 办一流农校张超球湖南桃源成人中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桃花源附近。为培育出能实现桃花源辉煌明天的建设人才,该校从办一流农校的目标出发,自1993年开始,下一流功夫,从五个方面入手.狠抓办学工作。1.严管理。有道是:不依规矩,难成方圆。要办出一流...  相似文献   

6.
《暗恋桃花源》是享有"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美誉的赖声川导演的经典之作。话剧《暗恋桃花源》以"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争抢彩排场地为主线,两个剧组时而并行各自展开故事情节,时而交错互为干扰。在这种看似混乱的氛围中,导演以独特的戏中戏结构,灌之以韵味儿十足的语言,将剧中人物交错繁杂的三角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更在舞台与观众、现实与幻想中间给足了观众玩味儿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从桃源社会的思想渊源上探究,将发现桃花源里的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一,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美好的愿景表达,更蕴含着积极的理性探索与非凡的超越精神,共同构建起了桃源之境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反唐人认为桃源是一个神仙居处的陈见,认为它只是人问众多福地中的一个.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列出了四个论据以证明他的观点,这些论据集中反映了其道教信仰的一些具体内容.苏轼通过否认桃花源是神仙居所,主张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清心寡欲、修心养性,于心中寻找自己的桃花源.其实,这也是苏轼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     
曾经幻想有那么一个地方,炊烟袅袅,细雨霏霏,幻想着它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山水相连,风景如画,这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总想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净土,轻轻地播下一粒花种,等待着那一朵朵小小桃花静静地绽放。我厌恶了人们的利欲熏心,在现实面前这个城市越是璀璨华丽,我对桃源的感觉就越是朦胧。这样的桃源何处寻,思忖一下,桃源是一个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桃源只是一个梦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在词中融入了天台山故事和桃花源故事,形成独具特色的"桃源情结",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叹及对时间流逝的哀怨,抒发自己的归隐、反抗之志。船山词对桃源故事的化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古代文人桃源情结的内涵,而且促进了两个桃源故事的融合,更借桃源的破灭,隐曲地抒发了船山的爱国深情。  相似文献   

11.
峡谷人家     
山的背后.还是山。太阳从这座山爬上那座山.还来不及喘口气,就没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从山与山的罅隙之间走来,从时间的深处走来,穿岩凿壁,逶迤蛇行,一路低吟一路歌,宛如一根永远也扯不断的常青藤.就那么一年四季不急不缓透明地流着。那沟谷两边稀稀疏疏散落的人家.野花一般慵懒地卧着,永远不会显山露水。  相似文献   

12.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桃源,一方神奇的土地。1600多年前,诗人陶渊明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诗》。诗中“桑竹垂余荫”,“春蚕收长丝”的人间仙境,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今天,跨入新世纪的桃源,生机盎然。“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钩织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壮丽画卷。桃源一中,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办于1907年的桃源一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如今,她的风采依旧迷人。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吧———连续10年,桃源一中学生犯罪率为零…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奇迹般地消失了,人们惊叹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无休无止的争论。其间各种说法甚众,但似乎略有以今律古,求之过深之嫌。文章从社会风气的淳朴与浇薄的差异、渔人迷路、桃源中人暗地拿走渔人所做标记这三个角度来加以中论,力求找寻出符合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倾向的原因,以解释桃花源的隐去之谜。  相似文献   

14.
"桃源"原型植根于乡土生活和山水文化的独特传统,在不同时代中被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断书写,形成一种叙事序列。在影像艺术叙事中,桃源原型也依稀可辨,可以《梦·水车村》、《寻找世外桃源》和《桃花源里人家》为代表。它们不仅营造了具有东方气韵和生态意义的影像世界,还具有反思现代化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晋末年,战乱纷起,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就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百姓都安居乐业。《桃花源记》就记叙了东晋时的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去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款待后离开桃源。当他再返回寻访时,桃源已不知所踪。渔人的行踪就成为本文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说说武陵渔人自从去了桃花源,对此念念不忘,听说夏冬旅行社有组团“桃源一日游”,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成了桃花源的第一批旅客。中巴一颠一颠地开到了偏僻的野外,突然眼前的路变得宽了,从四车道一下子变成了十六车道,导游小姐举着小旗对大家说:“欢迎来到桃花源!捌门现在已经进入了景区。”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10,(7):1-1
和往常一样,从飘着雪的银色冬季一直到花儿朵朵开的缤纷春天,那些裹挟着淡淡温暖的信笺就纷沓而至,像雪花,也像花瓣,多得数也数不清,多得堆成了一座又一座高高的山。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一反唐人认为桃源是一个神仙居处的陈见,认为它只是人间众多福地中的一个。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列出了四个论据以证明他的观点,这些论据集中反映了其道教信仰的一些具体内容。苏轼通过否认桃花源是神仙居所,主张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清心寡欲、修心养性,于心中寻找自己的桃花源。其实,这也是苏轼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9.
读书似品茗,古朴幽香,飘绕心头;读书如饮酒,陈年佳酿,激荡胸怀;读书若弹琴,悦耳音符,感动心灵;读书像下棋,金戈铁马,响彻耳际。读书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快感。戚继光有句名言:养心莫若穷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情趣只有沉浸其间,方可体味其乐。我喜欢夜深人静时,  相似文献   

20.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