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需均衡是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实地调研舟山市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建立以满意度理论为基础的供需模型,实证分析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的供需效率匹配情况。结果显示舟山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匹配效率高。继续提升供给效率的思路旨在满足人民的差异性需求。建议政府根据学前教育需求,适度提高公办园收费,均衡政府投入;提升以教师队伍为核心的供给质量,积极关注个性需求;推动社区学前教育一体化,有效满足焦点性需求。  相似文献   

2.
谷素萍  向梅 《知识文库》2023,(7):178-181
<正>在“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显示,目前长沙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存在三大矛盾点,包括优质托育需求与机构质量良莠不齐之间的矛盾、普惠性需求与高额托育费用之间的矛盾、托育需求多元化与供给服务单一等。政府层面应出台地方性托育服务政策规范、加大托育工作财政支持;社会层面应各方联动,做好托育服务,扩大托育供给;托育机构应科学合理设置托育课程,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尽管居民的粮食需求与农民的粮食供给缺乏弹性,尽管居民与农民在粮食供需方面的行为选择不会对粮食的供求关系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考虑到粮农追求生产者剩余最大化的行为偏好与选择会给粮食流通造成事实上的巨大影响,在对粮食流通体制做出制度安排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粮农的行为偏好与选择.否则,这样的一些制度安排不仅难以得到顺利的贯彻落实,而且也必将会难以取得应有的制度实施绩效.  相似文献   

4.
尽管居民的粮食需求与农民的粮食供给缺乏弹性,尽管居民与农民在粮食供需方面的行为选择不会对粮食的供求关系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考虑到粮农追求生产者剩余最大化的行为偏好与选择会给粮食流通造成事实上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对粮食流通体制做出制度安排时,也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粮农的行为偏好与选择;否则,这样的一些制度安排不仅难以得到顺利的贯彻落实,而且也必将会难以取得应有的制度实施绩效。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的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对农民工教育服务的多机构合作供给实质上就是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一场制度变迁,即在农民工的教育服务供给领域中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多个利益相关者互动的公共服务新秩序,以实现各机构之间功能的互补性贡献。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本文运用制度变化的需求与供给分析框架,探究我国农民工教育服务实现多边合作供给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高职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质量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发展阶段,技术与技能的不断互补使得高职生向高质量就业方向发展是应然指向,但由于当前技术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动迟缓以及有效供给不足的实然困境造成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内部技术与技能逻辑链条发生断裂,阻碍了高职生就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理论,从技能需求、技能供给、供需对接三方面提出破解之策,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以确保高职生高质量就业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过程逻辑和内容逻辑出发,从制度建设、空间营造、儿童参与、服务供给、评估体系五方面对国际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并对我国儿童友好城市本土构建路径提出建议:在顶层设计上需从制度体系和法律保障出发,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关注多元特色的空间营造、优质普惠的服务供给、广泛有效的儿童参与;在评估体系方面制定科学评估工具,构建具有反馈意义的循环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中文教师供需主要有三方面矛盾,一是国别(区域)需求冷热不均的矛盾,二是国际中文教师供需之间"量"的矛盾,三是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的需要和制度供给的矛盾。需要从国别(区域)维度、国际中文教师特征维度和动态派遣维度深入分析,并在操作层面给出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德育原有的供给方式、供给内容等已经不能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德育需求,学校德育呈现了德育供给主体与需求的矛盾、供给水平和质量的矛盾、供给方式和需求渠道之间的矛盾。寻求德育的优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探讨德育改革的实施路径。从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内容、供给理念和供给制度等出发,探究德育的优化,以期完善德育供给系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1.
认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不适应我国社会需求结构转换升级的需要是导致供需错配、结构失调等问题的根源所在。一是在教育机会供给上,研究生教育机会供给滞后于需求,引发“供给不足”与“需求无应”矛盾;二是在教育产品供给上,研究生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导致“一职难觅”与“一才难求”并存;三是在教育制度供给上,研究生教育制度供给滞后于需求,存在“体制遗留”和“误用工具”问题。指出要推进研究生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需抓住教育供给方式转变、教育供需衔接调整、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三个着力点,通过改善结构、制度层面的有效供给,破解局部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的困局,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三孩”政策背景下,多数家庭的育儿问题日益凸显,精准破解供需失衡现象成为构建婴幼儿托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精确识别托育需求、深化供需动态匹配、持续提升托育质量和严格落实动态监管等,以厘清婴幼儿托育精准服务的内在要求。为促进0-3岁婴幼儿托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精准化构建,通过建立婴幼儿托育需求自由表达机制、重塑托育资源多元供给生态、打造托育质量联动提升格局以及健全托育服务监管评价体系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刘奋荣的《动态偏好逻辑》虽然也以冯·莱特的《偏好逻辑》为逻辑起点,然而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方法论上采用了最新的动态认知逻辑的研究方法;在模态的偏好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偏好逻辑的动态形式——动态偏好逻辑;利用优先序列对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刻画;对偏好和信念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等等。  相似文献   

15.
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是兜底民生保障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助推理论能够为分析高质量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在助推视角下,高质量公共服务具有服务流程精简优化、服务内容均衡普惠、供给主体多元参与、供需匹配精准高效四方面的内涵。高质量公共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应遵循服务流程精简优化破解机会贫困,服务内容均衡普惠提高农村竞争力,供给主体多元参与提升治理效能,供需匹配精准高效提供能力支撑四方面的逻辑。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强化党建引领、强化激励约束、供需精准对接、拓宽供给渠道、瞄准服务重点、强化数字赋能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类生存发展需求,基本内容应该是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目的应该是实现高效增值,促进生存发展"。经济人"假设不符合人类经济活动的实际,经济学以其为逻辑起点存在着种种局限。  相似文献   

17.
从研究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分析了不同国家人均GDP达到特定值时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的差异,指明了确定研究生供给规模的新路径;探讨了重庆市整体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需求现状与当前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供给现状之间的矛盾,指出了“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学科结构调整及研究生培养规模控制的路径,并针对研究生教育供给改革新路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晓娟  王屹 《职教论坛》2023,(8):116-128
技能是使个体与社会产生内在关联的核心纽带,增强技能供给与技能需求的结构性适配是实现技能强国的关键举措。人口老龄化、技能偏好性数字技术进步、绿色技能转型引发技能供需结构调整,激化了欧盟技能供需失配的矛盾。不仅会加剧个体人力资本贬值风险,阻碍企业技术创新与生产力进步,也会阻滞经济发展和催化社会排斥。加强劳动力市场技能预测、促进青年失业群体的技能激活、激励在职人员的技能重塑、聚焦建构终身技能学习生态,揭示了欧盟职业教育赋能技能适配的内核逻辑。这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技能适配提供了行动借鉴,包括聚焦产业发展与职业变迁,重视技能预测;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参与度,强化技能激活;健全经费投入和监督机制,落实技能提升培训;依托生涯教育与资格框架,服务技能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研判和部署,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为经济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的供给端,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文章在探讨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供需结构平衡的内在需求,提出职业教育应着力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法制保障等方面的变革对策。  相似文献   

20.
教育领域中的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教育应对经济社会改革的因应之策,而且是教育领域内部资源、制度、政策、产品和服务等供给侧方面结构的调整与变革。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区域间供给不平衡、人才培养供需错位、供给服务有待提升、供给资源亟需优化等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要在遵循教育逻辑、市场逻辑和生态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供给主体、调整供给结构、创新供给制度、变革供给资源等方式,解除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抑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流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