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当前戏曲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剖析戏曲文化传播受阻的原因,寻找当代戏曲文化传播的新出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在其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戏曲的危机与希望共存,我们在正视戏曲危机存在的同时,应对戏曲的振兴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2.
戏曲艺术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从戏曲表演这一文艺事实出发,使之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文章结合舞台时空、程式、行当、脸谱等有代表性的戏曲表演形式,探讨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戏曲艺术的关感经验,以及美感经验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戏曲表演形式遵循着关的规律,换言之,关的规律决定着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方向与成熟。因此运用美的规律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渔从戏曲创作、导演、表演三方面观照戏曲接受问题,建构起他的戏曲接受观。观众本位是其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崇尚通俗是其戏曲接受观的艺术追求,娱乐至上是其戏曲接受观的功利取向。李渔戏曲接受观融汇了前人理论探讨的成果,凝聚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信息化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展起来,而戏曲研究的信息化尚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戏曲研究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如戏曲信息源、戏曲信息工具、戏曲研究者信息素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戏曲研究信息化的一些概念,如“信息”、“戏曲信息”、“信息化”、“戏曲研究信息化”、“信息工具”、“信息素养”、“前信息化时代”,同时指出戏曲研究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来,戏曲进校园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戏曲进校园”在中小学的实践中遇到一定的瓶颈:没有形成持续驱动力,缺乏长效机制;没有形成环境影响力,缺乏环境氛围;没有形成系统的戏曲课程,缺乏教学方式创新;没有激活地域戏曲文化资源,缺乏师资力量;没有融入信息化戏曲网络建设,缺乏专业化平台。为此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实践策略是:建立“戏曲进校园”的长效机制;打造戏曲传承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戏曲体验式教学方式;挖掘地域戏曲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6.
翻开古典戏曲便可发现戏曲作品中已经有一个描写相当丰富的科举社会。戏曲对现实的科举社会能如此形象深刻地再现,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除了作者自身对社会丰富的体验外,毫无疑问,还在于戏曲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正因为戏曲具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所以戏曲批判科举制度时,呈现出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7.
童李君 《文教资料》2014,(16):105-106
《戏曲鉴赏》属于高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审美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戏曲欣赏群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讲授戏曲的相关知识,运用新媒体拉近学生与戏曲的距离,现场观摩使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组织讨论锻炼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等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刘咸炘是清末民初蜀中知名学者,只因终身未出巴蜀,又英年早逝,以致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论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中国传统戏曲本位,形成了以教化为中心的戏曲观。他指明戏曲直承乐教而来,以“广博易良”为文体特征,应发挥教化之用。在对戏曲结构的认识上,他吸收李渔、吴梅等人的曲论思想,论及繁简、虚实两个方面,提出戏曲结构应“精而短”,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以情义为根,有益教化。对于传统戏曲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窠臼,他指出要返回中国传统语境中寻求破解之法。戏曲语言要讲求本色,以“妥溜”“切隽”为重,亦统合于“广博易良”之中。他的戏曲观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人对待戏曲所持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9.
<正>临川是汤显祖的故乡。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为传承发展地方戏曲文化,普及戏曲知识,提高学生戏曲素养,凸显汤显祖故里戏曲文化特色,临川区第十三小学党支部着力打造党建“双向驱动”与临川戏曲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引领全校师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长廊里,戏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都要举办一台戏曲专场晚会,甚至还开有专门的戏曲频道,定期展播一些经典戏曲曲目。但是,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许多少年朋友在欣赏戏曲时常常感到不知所以。比如,五花八门的戏曲脸谱具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在同一出戏中有的角色佩带脸谱而有的角色却不带脸谱呢?为帮助广大少年读者更好地欣赏戏曲。本文在此对上述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宋元戏曲音乐与明清戏曲音乐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是我国传统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而戏曲音乐是这一综合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到明清时期形成发展高峰,所以,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音乐发展史上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本即对这两个时期我国戏曲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活动前,全班同学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可分为资料搜集组、戏曲表演组、超级辩论组等,每组各推选出一名组长。资料收集组和超级辩论组主要通过查阅有关书籍,登陆相关网站,搜集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戏曲表演组则主要在家听戏曲录音,看戏曲表演,和长辈聊戏曲方面的知识,学唱经典的戏曲段子。此外,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设备或录音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丰富的戏曲资源,源远流长。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采。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如何让学生了解、接受并喜爱上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随着《艺术课程标准》出台,笔者将戏曲与艺术课程相结合,让古老的戏曲走进新犁的高中艺术课堂。  相似文献   

15.
从音乐的角度来考证中国古代戏曲音乐的形式,从而提示戏曲的形成与戏曲音乐形成有具体的区别,对研究戏曲中音乐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咏剧诗歌是中国戏曲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清代乾隆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批化修养较高的知名人士和戏曲专家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戏曲评论、戏曲研究和记录戏曲活动,提升了它的艺术品位和学术价值,这不仅丰富了传统诗歌创作,而且为戏曲史、戏曲批评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作为“剧诗”的古典戏曲文学,它追求的是意境化的戏曲效果,戏曲之意境较之诗之意境有其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戏曲意境的写实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论毛宗岗小说评点之"戏曲手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宗岗小说评点借用了戏曲美学的概念,如关目、科、收煞等,毛宗岗小说评点表现出的“戏曲手眼”既有自觉的一面,又有不自觉的一面,其背后展示的是文学与戏曲艺术的相同文化内涵,以及以戏曲空间对文学时间的跨时空解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系统把握明代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体系,重点揭示了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特征和创新性的特质。认为: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在于既制订了戏曲艺术正宗风格规范,又制订了具体的撰写操作规程;既有批评论,又有创作论;既有博大的内涵,又有严谨的构架。而其创新性则在于立足自己的时代来总结当代戏曲创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为未来的戏曲立法提供了新的艺术范式。并指出,王氏曲学实质是南曲学、明曲学、新曲学。  相似文献   

20.
戏曲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民间职业剧团过多且不正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保护和发展戏曲化遗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立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给戏校、艺校招生提供提供优惠政策;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戏曲理论研究;加强戏曲化教育;建立保护戏曲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