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所关注、讨论的问题一向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尤其具有美学意味。《庖丁解牛》虽是一则讨论“养生之道”的寓言故事,但正如庄子所言“道通为一”,它实际上包含了庄子美学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庄子关于人类审美创造活动的基本观点,那就是:审美创造活动是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并伴随着精神的愉悦,它是一项有规律的、能动的、自由的、愉悦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2.
《黄雀记》的故事以耐人寻味的叙事艺术叙述了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暴案件,三个年轻人的生活因此纠缠不清,他们都试图冲破自己心里的阴影,找回自己,无奈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各自走向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结局。这被称之为宿命,这宿命实则来源于人内心的冲动和欲望,小说的结尾以纠缠的下一代的神秘预示着宿命并非天定。  相似文献   

3.
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人们往往从空间、场景、事物、人物等方面把握诗意,体会情感。其实,这一切都受时间的制约和支配,正是时间概念的一再出现和时间的不断运动,构成了叙述、描写与抒情的节奏,使作品犹如音乐一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了激荡人心、动人心魄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含冰 《文教资料》2014,(26):11-13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俄狄浦斯王》和《无名的裘德》就是两部探索人性本源的悲剧杰作。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旷世杰作中所揭示的宿命感,分析人与命运之间的尖锐冲突,揭示人类试图凭借"自由选择"寻觅生命终极意义的努力,最后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5.
完整呈现克罗齐美学实绩及其演化的标志性专著至少有二:1901年版《美学原理》与1912年版《美学纲要》。然朱光潜自青年至晚年,大体是以1901年版《美学原理》为参照,来述评对象的。这就未免以偏概全。本文旨在通过对克罗齐美学的较完整把握,依次从“直觉是心灵哲学的逻辑起点”、“直觉对‘心物二元’论的突破”、“直觉与抒情意象的表现”、“直觉与创作过程之简缩”、“直觉与艺术独立的美学建构”等五方面,来还克罗齐一个学术清白。  相似文献   

6.
《活着》是余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情节的空间化、双重叙事空间蕴含的巨大张力、不同频率和时距创造的音乐节奏,使文本的叙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时间美感与空间美感。此外,小说充满美感的艺术形式背后,还蕴藏着具有人类生命崇高审美力量的“举重若轻”的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7.
《老庄美学新论》是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它既有对老庄美学的传统意义的阐释,又有对传统的现代解读、诠释。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精深博大,气象万千。它有吐珠纳玉、张扬活力的艺术空间;其禅一般的“红楼”意象、与鲁迅相通的悲剧意识、满含生命哲学的人物性格世界、尽揽个性心灵解放史的丰富意蕴,都使它由“具体之学”升华为“理想艺术”和“优秀艺术”的“哲学”。“红楼美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价值,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及其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评价《手稿》应根据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语境,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学术界对《手稿》的美学价值做了不恰当的评价,其美学思想是不断阐释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是由美学研究者与马克思共同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雷雨》作为一部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表演性的剧本,以触及天地的视野和现实主义题材探究生命存在的奥秘,文本内涵丰富、情节交错并蕴含着宿命观。文章运用当下国内新型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对具体的台词、情境、角色书写等要素进行细读,发现曹禺一方面通过这些要素具体书写着“命运”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创作心理与社会背景融入文本,更增强了作品的宿命意识。在文本细读视角的整体观照下,宿命意识这一短语的属性已经逐渐从名词性过渡到动词性。它不仅是文本表现出来的某个观念,更是文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增强悲剧美感、扩大文本张力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英雄》在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上颠覆了传统的泰王与刺客形象以及传统的叙事方式,它是视觉盛宴与色彩象征的交织,是个体生命与集体生命的对立,是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冲突,是艺术境界与人生境界的融合.影片的内涵在情节的推进之中,逐步体现、深化。这些视角的切入,将有利于更好地解读《英雄》本身的文化意蕴以及在当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美学(Aesthetics)由上世纪末的“显学”沉寂为本世纪的“边缘”之学,然而,这恰恰构成为美学的幸运境遇,因为意味着美学超脱了意识形态的沉重纠缠和精神教父的虚假自诩而走上一条思想自主和品格独立的逍遥之路,这也许驱使美学皈依到自己的本原的学术家园。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当下的美学探究依然难以超脱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思维阴影,另一方面,机械唯物论和经济决定论的狭隘方法论顽固地影响到我们研究策略的选择,再一方面,学术界追逐意识形态风潮和服从世俗的价值杠杆的心态也潜在地震颤了美学的宁静操守。正是由于种种的原因,招致美学研…  相似文献   

13.
谭容培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119-120,124
颜翔林的新著《后形而上学美学》,对于美学原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建构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推进了当下的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锐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存在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对宿命的表达上.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宿命结局大致存在两类:人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人生悲剧以及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无法逆转的命运.同时,人在"宿命"这张巨大的网笼罩下产生的无力感和虚无感与人的理性之间的对立,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生存的荒诞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点,指出《论语》成书之初就已包含了对孔子言行及思想的剪裁和取舍,于丹的解读不过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又一次与孔子的对话。本文并进一步从大众传媒语境出发,结合接受美学中"隐含读者"、"期待视野"等理论分析了"《论语》心得"现象。  相似文献   

16.
17.
蔡仪先生在20世纪前期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学术形态且个性卓然的美学体系,<新美学>是其代表性理论成果.其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强调,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致命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小说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反映,李朝威的小说《柳毅》通过一个带有宿命意识的外壳,展现了那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与社会习俗下的普遍心理。“义辞”是柳毅在道德枷锁下言不由衷的自白,“拒婚”则是封建社会里男权主义的外在表现。龙女与柳毅的最终结合与其说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不如说是她遵从社会规范。社会对她的一种恩赐与补偿。  相似文献   

19.
《湘君》《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最富生活情趣和最具浪漫色彩的诗篇,广为读者赞赏,倍受读者喜爱,但其艺术魅力来自哪里却鲜为人知,学术界也不太关注,很少探讨。从美学角度入手加以探究,会发现其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神奇美,抒情主人公神性外衣下的人性美,楚地山川风物的自然美,民歌的质朴美,“美人如花隔云端”般的朦胧美,这些美学特征正是其魅力之源,也是读者阅读作品生成无限美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 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宿命的味道”、“上帝的苦心安排”,说得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