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言语与语文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言语不同于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教学实际是言语教学.只有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来研究语文教学的性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课不是“言语”课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改变“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吕叔湘语)的局面,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姓“语”,加强语言教学,这是多数人的主张。张传宗《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力》(《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五期)就是典型代表。其实,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加强语言教学,而是如何认识“语言”,即在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视角中,“语言”的含义跟语言学中的含义是否一回事?或者说,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是否等同于“语言”? 大纲认为,设置语文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这里,先不说读、写、听、说的能力是否等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单就“理解运用”来说,它指的应是‘言语”而  相似文献   

3.
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费迪南·德·索绪尔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从一片繁杂中抽象出的一个纯社会性的对象,是进行交流所必须而又与构成其质料无关的规约系统,它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价值系统;而言语则是覆盖了语言中的纯粹个人的部分(发音,规则的实现及符号的偶然组合)。语言是社会的、主要的等等,言语是个人的、从属的、偶然的。从言语的角度来看,两个人说同一个词的声音可能相差很远;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相差很远的声音是在说同一个词。在言语中,张三说“我…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什么?《辞源》里是这样解释的:“用一种语文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N·A·Nida曾给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苏联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在他的《语言与翻译》中写道: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间的意义转换.翻译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交际工具.二十世纪,被认为是翻译的时代.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诗词翻译、句话翻译、电脑翻译、同声翻译等等.这里只谈谈文学作品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言语不同。言语指个体对语言的掌握、运用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运用语言工具顺利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心理条件,即言语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长期以来,分科教学铸就了这样一种定势: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各科分工负责、互不相干。表现在学生言语能力培养方面,语文之外的学科则不闻不  相似文献   

6.
根据叶圣陶建议,1950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始称“语文”。“语文”二字一般被人们误解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实际上,“语”指言语,即口头语;“言”指文章,即书面语,因此,“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基于以上认识,语文应属言语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教学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身段姿态、手势动作、表情眼神及仪表风度、空间距离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的言语辅助形式。它对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诚如马卡连柯所言,不具备这种体态语技能,“我是想象不出来可能进行教师工作的”。一、语文教学体态语技能的辅助作用虽然教学体态语有时可以单独使用,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同教学口语相配合而发挥作用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教学口语信息的补充、强化剂。体态语同口语的符号系统截然有别,它以视觉代码替代有声语言的听觉代码。就信息接受者而言,…  相似文献   

8.
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仍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探讨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有十几种之多 ,如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言语性等 ,笔者采用“言语性” ,并认为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一、“言语性”的提出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 ;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 ,则是在八九十年代 ,由此 ,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 ,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  相似文献   

9.
"对话"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思维等为媒介的一种特定的沟通、交流方式和相互影响;教学正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师、学生、作者(编者)及文本间的多向互动交往方式,所以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对话。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过程中吸收相关学科信息及知识,而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展开的一场对话,影响和促进对话主体言语能力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话的过  相似文献   

10.
吴俊 《教学与管理》2012,(33):112-113
一、存在的歧义现象语言是属于社会的,具有抽象性及全民性;而言语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一种个人的、具体的行为。由此可见,语言与言语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却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就是,言语受制于语言,言语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反映。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歧义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时有出现,因  相似文献   

11.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只有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和活力,语文才能有无穷魅力。”话虽说得极是,但笔者认为仍未触及语文教学的“灵魂”(本质精神)。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之灵(灵魂)呢?以笔者陋见,语文教学之灵就隐涵于“语文”本身。按汉语语义分析,语,言语,即指人类的有声语言。它的最伟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疾急徐缓来表情达意,同时又辅以“容”(神态)、“形”(体态)等无声语言,将所要表达、传达的内涵,真实、贴切、深刻、生动地渲染出来,带有浓郁的人类生活情绪和个体生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开放”是相对“传统”而言。我们语文传统教学究竟怎么了 ?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语文传统教学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 )而已 ,学生只是语言知识的接受者和继承者。二、语文传统教学是把语言知识结论式单向式的流向学生 ,学生成了记忆机器 ,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三、语文传统教学只囿于课本上的内容 ,教师只是“教教材” ,绝不越雷池半步。四、语文传统教学认为语文教学只教与语文知识密切相关的 ,绝不超越“本职”。五、语文传统教学的答案往往是唯一性的 ,甚至“意同词不同”都不行…  相似文献   

13.
体态语言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身体言语、人体示意语言表现出的某种信息,即通过手势、姿态和表情等来传递符号信息、显示行为意义、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言语活动。它具有信息量大、可信度高、表现力强等特点。在武术教学中,体态语言能够营造教学气氛、加深技术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等;要正确运用好面部语、目视语、手势语和身姿语。  相似文献   

14.
体态语言,也被称为“态势语”、“人体示意语言”、“身体言语表现”、“服饰语”,指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一个眼神、一蹙眉头、一举手、一投足发出的信息,是“意在不言中”的交际手段。 美国著名行为学家朱丽叶斯·洁斯特在1970年发表《BODY LANGUAGE<体态语言>》后,人们开始关注体态语言的研究,但还没有引起语言学家们的重视。1987年,美国聋哑女玛莉·马持林荣获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女演员奖。她的得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李海林先生认为是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而言语实践能力又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言语实践来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使用"。要使语文教学遵循这一规律,有三对关系我们必须厘清。  相似文献   

16.
作品以语言的方式存在,而言语则是语言在作品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我们要培养的是善用语言的人”(皮特·科德)。因此,学习课文不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而是学习言语作品这个“例子”言说的策略与智慧,以期改善言语行为、提升言语表达能力。特级教师魏星《水》一课的教学,突出了以言语为本位,按照言语理解生成基本规律组织为写而读的活动,重塑了言意融通、为写择读的阅读教学对话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一、走在回家的路上:落实语文的本体 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即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因此,我思考:  相似文献   

18.
英语委婉语现有定义存在着语言或言语现象与修辞格相混、定义中存在仍需定义的概念、外延过窄等缺点。根据委婉语的婉指对象、使用原动力、区别性特点、构成手段等要素,委婉语可被定义为: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敬畏、恐惧、羞耻、不适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信息理解者(听读者)、话语涉及的第三方即信息的潜在理解者有消极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