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曙光,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1941年出生在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地球化学系并留校担任教员,20世纪70年代参与国家铁矿会战,80年代初访问MIT系统学习同位素年代学,长期致力于大陆碰撞造山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2011年以后致力于金属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访谈主要介绍了缘结地球化学专业的前因后果、困难时期科大朴素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留校工作和后来访美研学过程中的大小境遇。受访人的求学与科研经历反映了一个时代科研环境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是荣誉,更是一种期待,意味着我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创新。"对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实验室主任郑永飞表现  相似文献   

3.
《今日科苑》2012,(13):6-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温联星等首次利用直接的地震学证据,证明地球内核边缘存在形状不规则脱象。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近日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秦礼萍,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同位素天体化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利用短周期放射性同位素定年体系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的凝聚与分异,通过对陨石中金属和重同位素异常的观察来制约太阳系形成时的天文环境,利用金属稳定同位素组成来示踪生物和环境地球化学过程。2012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2014年获欧洲地球化学学会豪特曼斯青年科学家奖,是获此奖项的首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次,其中7级以上的地震为18~19次,而8级以上的地震平均为每年1~2次。目前,全球科学界对地震发生原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地震预测或预报也是人类的难题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1年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姚华建教授在地震破裂规律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攻读硕博阶段科研成果颇丰从硕士到博士,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姚华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用地震面波及地震台站所记录到的背景噪声去研究地球的地  相似文献   

6.
张瑜 《科学中国人》2009,(12):35-36
2008年9月2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火箭小组》一书。这是我献给母校的书,也是献给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书。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铁龙等人与美国、奥地利科学家合作,于近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金星磁层中存在磁场重联现象。该成果对研究金星的气候演化,以及人类如何防范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等延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金星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明星",作为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因其体积、密度、质量与地球相近而被看作地球的"姊妹星",科学家认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6):封三-封三
<正>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蒙城站”)于2007年在安徽省蒙城地震台的基础上建成,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安徽蒙城小涧镇黄柏山麓,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蒙城地震台是中国地震局国家基本台,  相似文献   

9.
正专家简介:王宝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地球物理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理学学士和工学学士双学位,理学博士学位。曾赴日本爱媛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室做访问学者,美国莱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人工震源研究地下介质变化。承担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行业专项1项。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人》2011,(12):98
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1942年12月9日出生。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  相似文献   

11.
正专家简介:路立,1955年生,中性原子成像仪国际合作研制团队项目负责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实验室完成空间物理博士后研究。曾担任"双  相似文献   

12.
封底人物     
《科学中国人》2011,(12):F0004-F0004
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1942年12月9日出生。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3.
正学海探索,铸就辉煌赵生捷有着可以用"完美"来形容的求学与科研工作经历。1983年,他以山西省汾阳市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汾阳中学考入全国双一流重点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电子和计算机工程专业,从此走上了求学和科研创新之路。赵生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期间,正值严济慈、管惟炎担任校长,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谓是中国科研的"国家队",全国近半数省份的高考状元都选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迎来建校50周年庆典。钱学森先生的塑像届时要在科大校园内落成。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导师、开创者和奠基人,科学巨星钱学森先生,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之一——以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  相似文献   

15.
日前揭晓的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结果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教授郑永飞博士主持研究的成果《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获二等奖。构成该项研究成果的26篇系列学术论文发表于1991-2003年期间出版的国际SCI刊物上,包括权威地球化学杂志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Chemical Geology等,其中大部分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专家简介:闫亚军,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青年研究员。2008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13年6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7.
正新华社合肥6月2日电,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空学院科研团队对日珥的研究发现,其磁场为磁绳与剪切磁拱共存的双层结构,这对理解太阳爆发的机制,对地球的影响方式乃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天体物理学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  相似文献   

18.
1 首席科学家陈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 3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至今。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科专家委员主任 ,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国家大科学工程LAM OST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国际天文联合会专门委员会组委 ,美国FundamentalCosmicPhysics学报Co editor。 1979— 1980年在澳大利亚英 澳天文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Mt.Stromlo天文台访问学者 ,198…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2月18日,第44届联大通过提案,宣布1992年为国际空间年。国际空间年的宗旨是发扬哥伦布的开拓精神和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精神(1992年为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大陆500周年和国际地球物理年355周年),  相似文献   

20.
国内速递     
<正>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日前出版的《自然》增刊《2015自然指数—全球篇》显示,我国对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贡献在逐年增加,有6家领先机构位列自然指数全球50强。其中,中科院仍是自然指数中位列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并继续在化学、物理学、地球与环境科学3大学科领域独占鳌头。陈仙辉、赵忠贤获马蒂亚斯奖2015年马蒂亚斯奖不久前宣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