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虽然“礼之文”和“诗礼相成”皆说明“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礼之文”到“诗礼相成”,反映了“诗”从礼乐文化的附庸发展为礼制重要载体的逻辑演变过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诗”的产生、流播皆依附于“礼文”,最初《诗》的文本也借此而结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于是出现“诗礼相成”的文化现象,《诗》这一文本获得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对《诗》育人效果的关注,春秋“赋诗言志”的传统,发掘了《诗》的文本义和引申义,拓展了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诗》的经典化过程,从而指向经学一路。  相似文献   

2.
《诗》自先秦传人两汉,在两汉历朝君臣的下诏和上奏中都大量引用到《诗》,它们分别以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为中心,俨然形成两个用《诗》集团。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和不同历史时段社会政治、经济与学术思想发展的差异,这两个用《诗》集团在引用《诗》之“风”、“雅”、“颂”的数量和在诏奏中征引时所呈现出的应用特征,又有不同;而在此中则反映出了《诗》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流变和时代特征,显示了《诗》之经典性与历史性融通的进行和完成,是春秋时期政治用《诗》和战国时期文本用《诗》的完美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4.
前人对于“孔子删《诗》”的否定,虽论据众多,但实际上真正较有说服力的仅只一条,即“古诗三千”与“逸诗”稀少的矛盾.然无论是“古诗三千”还是“逸诗”稀少,否定论者的理解都值得商榷.所谓“古诗三千”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不仅带有夸张色彩,而且也是指各版本累加的总和;所谓“逸诗”也并不是整部《诗经》之逸,而只是部分显贵地区的诗歌之逸,特别是《周颂》和二《雅》之逸.由于《周颂》和二《雅》的政治地位比较高贵,本来被删的几率就不大,因此以经传所载“逸诗”之少而否定“孔子删《诗》”,这样的论证也同样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苟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苟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苟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6.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7.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9.
对于《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问题,在学术界中主要有三种意见:一,讽刺诗.二,反映陈国风俗之诗.三,男女间爱慕之诗.本文梳理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考察该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并分析此诗内在的逻辑联系,再结合诗中的“子”“望”这两个关键词语的诠释,认为此诗的主旨应是描写男性诗人对在宛丘上婆婆起舞的巫女的爱恋,却不得不忍受求而不得的痛苦.至于诗中反映的巫风习俗,是陈国社会背景在诗中的自然呈现,非诗之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拜伦《赞大海》《去国行》《哀希腊》三诗究竟为谁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翔章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3):38-41,63
苏曼殊编译出版的《拜伦诗选》中收录了《赞大海》(6章)、《去国行,(10章)、《哀希腊》(16章)三诗,苏氏自云此三诗系他所译,文学界.学术界迄今一般仍沿用此说。本文从黄佩自述之可信、黄佩译过拜伦之另诗、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有关论述之旁证、台湾潘重规教授之考证、黄苏二人诗歌创作和译诗的风格及特点之比较等五个方面,考辨论述了上述三诗的真正译者,确认此三诗系黄佩所译,唯其中《赞大海》第五章为章太炎助译。  相似文献   

11.
洪筠 《海外英语》2011,(8):206-207
Hong Lou Meng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a.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book,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it and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book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Then a new subject-redology, namely the study of the book- comes out. Hong Lou Meng, as representing the peak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tranditional chinese realistic novel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Nowdays, there are only two versions of the translation that consists of the whole 120 chapters of the book: one is entitle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his wife Gladys Yang; the one with the titl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is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and John Minford.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the book Hong Lou Meng is a great coll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reflects the tradition, the religion, the festivals, the tea culture, and the medicine culture and as well as the opera and poem s of chines people. But viewing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the same culture elements. This paper, beginning from this point, makes a first study about the translatiuon subjectivity sense, that leads to this translation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2.
对近代小说研究史的梳理与评述,能使人们了解百年来的研究概况及其薄弱环节所在,也能使学者们明白今后研究的着力点与方法的改善.《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工作."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二十余年来,各种文学史专著的接踵而出,但若从研究史的角度作考察,各种撰写模式及其综合使用在方法论上与前相较并无本质差别.这说明首先得重建文学史的基础,其中包括文学研究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革命》具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时代特色,其中每一个原理和观点都是从已有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因而它能够从历史的逻辑中揭示历史的规律并预见历史的未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它不仅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建发挥了巨大的先导作用,而且为当前批判各种恶毒攻击暴力革命的错误思潮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同时对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长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是一部流传了两千余年的上古时期的典籍。从成书至今,人们一直视其为一部奇书。众多专家学者与研究人员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解读它,然而,众说纷纷,莫衷一是。本文从剖析《山海经》的内容入手,力求说明《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地理志。  相似文献   

15.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撞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过伟先生从民间采集了大量活的材料 ,搜集了一千多位女神 ,写出《中国女神》 ,这是中国第一部神论巨著。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崇拜和神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历史 ;《中国女神》成功之处是最真实地描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网络上和图书市场上火爆的穿越文学琳琅满目,尤其是随着电视剧《宫》、《神话》等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的热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穿越文学的浓厚的兴趣。穿越文学的浪潮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束缚的思想松绑,也让写手们一展身手,穿越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但是,穿越文学的时兴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穿越文学要想有个长足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讲"战"的经典,它更是一部讲如何"争"的经典,具体来说,"先谋"是争之前提,"全胜"是争之理想,"易胜"是争之手段,慎战之争体现了孙子的战争观,即以最小的损失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这一观念源于孙子"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原则。"唯人是保"的思想显示了对于生命的关注,对于人民的重视,为今天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符学是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忽视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在新世纪里,《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探索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理论体系的专著,让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一现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学派的学说有了进一步认识。《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提出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探求其他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20.
晏星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1):106-107
装帧设计是书籍艺术最直观、最在、最迷人的形式美的体现,是书籍体身物化为美失创作过程,其设计的意念构思有着它特殊的难度和特别的意义。汲取民族化,拓宽审美空间,并赋予它独特的诠释,才能创造出新的书籍艺术形态,从而建立装帧艺术的整体视觉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