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中国艺术精神属于中国文化精神。从知识考据上说,"精神自觉"源自道家,而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国艺术精神"出现在20世纪初。如果从1906年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算起的话,中国艺术精神之研究也走过百年里程。百年当中尤以新儒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最为重视。在当代中国,艺术精神面临多重的困难和挑战,但中国艺术精神以其无穷的魅力将在新时代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艺术精神应有的自信和价值担当。  相似文献   

2.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用水去灌溉农业,为工业服务,生活更离不开水。从化学的角度、微观的角度分析水的结构,更让我们对水有亲近感,同时从水的电解实验研究水,对初中化学中水的电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湖南水系众多,三湘四水不但是湖南的生命之源,也是精神之源,不但养育了我们形体,也培育了湖湘文化独特之根性.通过选取湖湘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文学、理学、政治学三个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来探讨湖湘文化与湖湘之水的关联.从中发现,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与水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对宏扬与传承湖湘文化拓展了新的视野,也为开创湖湘文化的未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高职文化建设需要高职大学精神引领和凝聚,否则高职文化建设就成为简单拼凑和堆砌而显得肤浅,进而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大学精神不同于学术性大学精神,有其独特的精神。高职大学精神应以"追求技术与服务卓越"为核心,以实践精神、服务精神和技术创新精神构成其内涵。因而高职文化应以实践文化、服务文化和技术创新文化为共性,结合普遍性的大学文化和高职院校的个性文化构成合理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教《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一课时出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在教给学生闻、尝物体的方法后,让学生亲自闻一闻,尝一尝自己带来的水有没有气味和味道。学生闻尝后纷纷举手,一个同学回答说水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有的同学却说水有甜味、也有的说水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面  相似文献   

6.
大学之大,在其精神之挺拔。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立校之本和奉行的精神原则,那就是他们的校训。可以说,每所大学的校训都是这所大学当初提出的一个目标,并经过多年的积淀而成为该校的精神象征。所以,有人说,看大学的精神,就先看校训。此话理由充分。同样,我们要了解一所大学,也可先从其校训中去体会她的风韵。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的疑古史学是容易为思想界忽略的反传统潮流之一,怀疑精神的真正源头是传统的“经世致用”说,而疑古思潮的某些局限也是和它相联系的,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缺乏客观证据。先存一主观先验之观念,以怀疑来为情绪性的反应服务,结果常常是怀疑过了头,因此说,“五四”疑古或反传统之病,不在疑古或反传统,而在于没有反到传统的要害上,推到了旧的偶像,却没有推倒造偶像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基础,没有发展出适合现代的科学、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8.
徐玮 《农村教育》2007,(4):22-23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如果缺乏校园文化,就如鲜花缺少水的滋润,枯槁而苍白,精神溃散,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9.
我们将中国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相比,便可以看出西洋近代文化中科学精神渗透到文化之各方面,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艺术精神弥漫于中国文化之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生命后期的精神危机和思想激变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儒道墨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融合在一起。在思想激变的时期,儒道墨学说成为其终极精神追求的“活命之水”。  相似文献   

11.
人类食物中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水溶性维生素等,都属于亲水性营养物质,而脂肪、磷脂、胆固醇,脂溶性的维生素等,又属于疏水性营养物质。在这里可以说,所谓亲水性物质是指易溶于水,或虽不溶于水但与水有亲和力的有机物,所谓疏水性物质是指不溶于水并与水有排斥性,但可以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物。疏水性物质由于与油(常温下呈液态的脂肪)有亲和力,所以可以叫亲油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的“形质”与“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梁启超谈中国的变革启说过“形质的文明易,精神的文明难”。显然,至少在理论上,其时他已不仅清楚变革的艰辛,而且深懂变革中追求形质与追求精神的艰辛不同。梁启超所提及的形质与精神,是对变革与文明的宏观判断,当与范缤“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形神之辨有所区别。其形质,泛指物化的、形象具体的。表现的文明,而精神坝u是指思想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内在活力的文明。他的形质与精神的易难之辨,对我们时下的教育现代化该有些启示,因为教育现代化无疑也是个变革过程,我们也正在遭遇到追求形质还是追求精神的问题,就难易…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化、国家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个体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和公正平等的精神不但是图书馆安身立命之所在,更是其科学发展的基础。在构建图书馆精神时,应尊重多元文化需要,并在实践中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精神强度     
我喜欢“精神强度”这个词。每当看到史铁生的文字就会想起这个词。他反抗命运,写生之秋寒、之荒凉、之清寂,所有的那种精神强度,甚至让人觉察不到他自身的局限和痛苦,而感念于他的理性与温情。他说:“人生来就是和这局限周旋和较量的,你怕它折磨你,更怕它倏忽而逝不再折磨你。”30余年的轮椅生涯并未将他的意志消磨,  相似文献   

15.
独立     
《出国与就业》2009,(12):10-10
人类精神是独立而自由的。先独立,然后才有生命体和灵魂的自由。这大概就是陈寅洛先生说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的概念界说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学合理地界说“民族精神”,对于深入的学术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国内外学界对民族精神仍然存在许多不同看法。本分别概述西方学和中国学界说民族精神的主要思路与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地把握民族精神概念所应有的视阈、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的守望与回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0 0多年的历史 ,大学经历了一个从教学型到研究型、再到现代大学的多功能型的发展历程。今天 ,高等教育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然而 ,大学作为精神文化的资源正随着大学围墙的被拆除而变得逐渐模糊 ,大学之道在轰轰烈烈兴建的一所所高校后面悄然失落。于是 ,守望大学精神 ,寻找失落的精神资源 ,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与再塑 ,已成为大学人最强烈的需要和呼唤。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家园现代大学以传授知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得以生存发展。多年来的教育实践 ,使大学的“传授知识”功能得到…  相似文献   

18.
历来人们多喜欢用春蚕、蜡炬、园丁等喻象比喻教师,称道其燃烛吐丝的献身精神和伺花育木的园丁精神,但笔者却更愿意以"水"来比附教师的人生,彰显其人格内涵。世间万物,水恐怕是最为寻常之物了,但水又是世间最有灵性的物质。水之流通,水之澄新,水之善品,水之"舍"的精神……都给人以无穷的启迪和智慧的感悟。教师应当学习水之流通,追求"致远"的人生。水有一种健行不息、执着向前的追求精神。孔子面对流水,早就发出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感叹;水有一颗"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灵魂,在奔流中包含着一个挡不住的致远的理想,一种永远处在遥想和期待之间的追求。同样,教师当学习水的逝逝不已、滔滔不息的致远的理想,追求"致远"的人生。他们  相似文献   

19.
水的高度     
河里的水在交谈 说爬到树尖的水有高度 是啊,不是所有的水 都能爬到树尖水的高度@张绍民~~  相似文献   

20.
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精神,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传统,没有文化精神,则不打自垮。”111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这片土壤,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文精神的“根”和“源”,根深才能叶茂,源深才能水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