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教书育人》2012,(6):160
2010年3月12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集体采访。有记者提出,目前中国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瓶颈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教育部门能不能进一步加大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对此表示,培养各级各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这次规划纲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先生留给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财富。钱老逝世之后,这一疑问热度不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不断发出追问。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几乎成为众矢之的。钱老的质疑与社会各界的不断追问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其发问的实质是什么?为破解这一疑问,大学教育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除了大学,还有谁应共同直面"钱学森之问"?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201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版发表《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一文,我反复研读,感慨良多。文中用一组权威数据“说话”:198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籍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无法回避的一道艰深命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是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确立的关键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高中与大学如何能更好融通,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清华论坛上,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抛出议题。"清华论坛"是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走进大学"的首场活动。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教授和北京市知名高中校的校长们,围绕高中与大学如何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融通之道。  相似文献   

5.
旨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什么中国高校培养不出顶尖人才?大师钱学森的生前疑问备受社会关注。今年高招,各高校纷纷推出实验班,目标直指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不仅培养模式有所改革,招生政策也与往年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年前,科学老人钱学森离我们而去。他生前就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诸多疑问,集中表述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时间,引起社会关注,议论纷纷,聚焦于教育弊端和教育改革,甚至有一些教授上书教育行政部门,再次强调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不仅是一代大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必须回答的一道艰难命题。30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过一段“跨越式”发展后,基础教育的浮躁心态已经非常明显: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已经脱离了社会的需要,走进了“为中考而‘基础’,为高考而‘教育”’的“应试”怪圈。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春元宵的彩灯刚刚挂起,春雷刚刚响起,我们就听到了教育春天的新讯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开始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的战略目标。这令人鼓舞的讯息,让我们又一次感到,教育永远站在春天里。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先生在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对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深怀忧虑。他的话被11位教授解读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成为"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并非由钱先生提出,而是媒体根据钱学森之忧和教授之问进行的似是而非的理解,把不能产生杰出人才的原因单一化地归因于学校的结果。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把钱先生对杰出人才不能产生的思考狭隘化了。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靠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各方人士探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钱学森先生曾多次表示并直接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质疑,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也对我国今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目标和期望。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基本论题的由来出发,深入分析"钱学森之问"问题实质,分别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辅助配合、学校教育改革、学生主观努力等多个角度提出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成才之路》2013,(9):I0003-I0003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这其中,教育肩负着特殊的责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钱学森所希望的杰出人才;中国梦的实现,也体现在公民的自由发展上,那也是人民对美好  相似文献   

12.
一、创新焦虑 “去年(2005年7月29日)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3.
张超 《广东教育》2010,(4):60-60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14.
杨静  刘永飞 《考试周刊》2014,(16):167-168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命题。本文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蕴含的中国教育问题,最终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中国英才教育政策发展情况进行历史解读与价值分析。中国英才教育政策经历了政策萌芽期、政策休眠期、政策启动期、理念转变期、内涵发展期、政策明朗期六阶段;走过了从国家利益至上,到政治需要优先、效率优先、社会需要优先,再到兼顾多方利益的发展之路。在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体系的建立、政策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政策价值取向,加强政策内容合理性研究,借鉴国际“先行经验”,彰显中国“后发优势”,有力提升中国英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不仅是一代大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必须回答的一道艰难命题。30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过一段跨越式发展后,基础教育的浮躁心  相似文献   

17.
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创新,知识的创新就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吁创新教育。为此,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确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的教学与科研创新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今后10年工作的重点,让人人“有学上”;同时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让人人“上好学”,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上海这样一个前沿发达城市,让人人“有学上”显然已不成问题,但如何实现让人人“上好学”的目标,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月初,笔者代表编辑部参加了“薪火相传话师魂——庆祝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周年”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代表一起,向“一辈子当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于漪老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奉献于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