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玫瑰的朋友     
学生临近小学毕业,不知为什么,总有一些社会上的小青年到学校来,在教室门口张望。有学生说是谁谁的朋友。看那一身打扮,就知是社会上游手好闲之辈,学生怎么会结交这样的朋友?为了让同学明白应该怎样交朋友,应该交怎样的朋友,我利用班会课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过路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泥土,从这堆泥土中散发出一种非常芬芳的香味。他把这堆泥土带回家去,一时之间,他的家竟满室香气。那人好奇而惊讶地问这堆泥土:“你是从大城市来的珍宝吗?还是一种稀有的香料?”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路人问:“那么,你这种…  相似文献   

2.
玫瑰的朋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有一天,一个路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泥土,从土堆中散发出非常芬芳的香味,他就把这堆土带回家去,一时之间,他的家竟满室香气。路人好奇而惊讶地问这堆土:“你是从大城市来的珍宝吗?还是一种稀有的香科?或是价格昂贵的材料?”泥土:“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路人:“那么你身上浓郁的香味从哪里来的?”泥土:“我只是曾在玫瑰园和玫瑰相处很长的一段时间。”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有相同的味道。让我们不但是靠近玫瑰的泥土,吸收它的芬芳,更自我期勉,也能够成为可以带给别人香味…  相似文献   

3.
玫瑰的朋友     
有一天,一个路人发现路旁有一堆泥土,从土堆中散发出非常芬芳的香味,他就把这堆土带回家去,一时之间,他的家竟满室香气。路人好奇而惊讶地问这堆土:"你是从大城市来的珍宝吗?还是一种稀有的香料?  相似文献   

4.
女儿两岁半的时候。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儿童节目。内容是主持人鞠萍访问北京某幼儿园,受访者看上去至少是中班的小朋友。鞠萍逐个向小朋友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这是绝大多数小朋友的回答。有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是“我是猿猴变的”。“我是坐飞机来的。”还有一个小男孩这样说。这时,家里来了两位朋友。我顾不上和他们打招呼,便回头问女儿:“宝贝儿,你是从哪里来的?”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从花里来的,我是小仙女。”顿时,我和妻子都惊呆了。那两位刚进门的朋友则赞不绝口地说,女儿的话…  相似文献   

5.
那天,一个小姑娘给我打通电话竟嘤嘤地哭。我轻声细语地劝她:“什么事儿让你这么伤心?说说吧,或许我能帮助你。”小姑娘哭了一会儿终于安静下来,带着一点哭腔说起自己的故事。“今天早上,我来得特别早。教室里只有班长一个人,他悄悄塞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的是———‘Iloveyou’。我都整整一天没心思上课了,又害怕又委屈。放学后,我就来给您打电话了。”女孩子说着又哭起来。“只是收到一张小纸条?”我问。“对!”女孩子使劲抽抽鼻子。“纸条上就是———Iloveyou?”“是呀!”“这就怪了,人家说喜欢你,又不是骂你,你哭什么?”我故意说。…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轻松的聚会上,一位很有名气的青年经济学家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这故事是他给EMBA学员上课时列举的有关“撮合”的基本训练的例子: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儿,他有个儿子,儿子和他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儿,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儿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儿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儿想了又想,终于被让儿子当“…  相似文献   

7.
刘心悦 《新作文》2008,(11):26-26
我对爸爸说:"爸爸,我给你讲个故事吧!"爸爸说:"行!"我开始讲了:"从前,有个傻(shǎ)小孩,别人问他什么,他都说‘没有’。一天,有个人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没有。’‘你家住在哪儿?’他说:‘没有。’‘你穿衣服了吗?’他说:‘没有。’‘你吃饭了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听到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争论:“狐狸精”与“机器人”比,谁厉害?男孩说:机器人厉害,它不吃、不喝、不睡,干什么都不累,几千斤的东西一抱就起来了,还能上天修理星星呢。女孩也不示弱,反驳说:狐狸精可以变人,你那机器人一付笨样子,哪赶得上狐狸精? 我细问他们,故事是从哪儿听来的。他们说是从家长那儿听来的。男孩的父母给他讲的是科幻故事;女孩的家长给她讲的常是“妖狐鬼怪”。这场孩子间的争论发人深省。一些家长确实爱给孩子讲“妖狐鬼怪”的故事。不可否认,这类故事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有一定作用,但其消极影响更不可低估,孩子们听了这类故事往往惊得目瞪口呆,夜晚梦魇不断。如那位小女孩,小小年纪便敬狐捧鬼,若不及时对她进行疏导教育,对其健康成长肯定不利。而给孩子有目的地选讲些科  相似文献   

9.
秦牧同志在《土地》一文里叙述有关“乡井土”的故事时有这样两句话:“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于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保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乡井土”是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吗?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的误解,“乡井土”应是家乡的泥土,不一定是从井里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1.
我已经很老了吗?大人指着我,会对他的孩子说:"叫阿姨!"我难为情得不敢出声,因为我只是一个高中生。爸爸说,这是因为你的目光里有忧郁。我说,爸爸你知道这忧郁是从哪里来的吗?爸爸说,是因为数学。爸爸真知道我。我相信世界上比我爸爸更爱他女儿的不会有几个。可是我相信像他那样因为数学让女儿增添忧郁的也不会有几  相似文献   

12.
《课外阅读》2011,(6):31
现在人们都知道用"马虎"来形容办事粗心大意,草草了事,不认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呢!宋朝有个画家,他画什么都是随心所欲。有一次,这位画家要画一只老虎。他刚画好虎头,就来了一个朋友,朋友说:"你帮我画一匹马吧!"画家就在虎头的下面画了马的身体。朋友问:"你画什么  相似文献   

13.
“瞎子点灯——自费烛”这句歇后语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也一直以为是这样。可后来读了一则很有哲理的故事,我才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和狭隘。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漆黑夜晚,一个苦行僧走到一个村落中。他看见一盏晕黄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起来。苦行僧走近才发现是瞎子在挑灯。他百思不得其解:盲人挑灯,岂不可笑?僧人于是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何挑一盏灯?”瞎子说:“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如我一样是‘瞎子’,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原来你是为别人啊?”“不,我是为自己!”“为自己?”“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  相似文献   

14.
我做什么事都要说“等一会儿”。这不,今天爸爸又让我写作业,他说了3遍我才极不情愿地去写。写着写着我就开起了小差,我想:如果能有个等一会儿的国家,里面的人做什么事都要等一会儿,那我就不会挨骂了,该多好啊!我想着想着,忽然,从天花板里钻出一个身体很胖、眼睛小小的小人。我吓了一跳!忙问:“你是谁?从哪里来的?”他朝我摇摇手说:“等一会儿,我先在你床上睡一会儿。”说着,他竟然真的睡着了。过了好长时间,我实在忍不住了,叫醒他,胆怯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他慢吞吞地说:“我叫‘等死人’,从‘等一会儿国’来。”“‘等死人’,…  相似文献   

15.
今天读了一本有关雷锋的书本,我知道雷锋的助人精神很伟大,我们要向他学习!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路上有一位老婆婆她拄着拐杖背着一些沉甸甸的行李还东张西望,看起来似乎是从远方来这里找亲戚的却迷了路。我走到了这位老婆婆面前,问:"您是从远方来的吧?是迷路了吗?"老婆婆说:"是啊,我从山东来找我的表妹,跟她多年未见实在是想念的很啊,但是我却找不到她家了。""你表妹家住哪呢?或许我可以帮你找到的。"我疑惑地说。  相似文献   

16.
读了本刊上期《面向21世纪的树人工程》专题报道中一则分苹果的故事,颇受启发。一位刚从外校调入的教师,到延安中学报到的第一天,正碰上学校给教职员工发苹果。教师们一个个从教务处捧回一箱箱苹果回到办公室,这位新“加盟”延安的教师只是帮着教师抬一抬,搬一搬,自己却不去拿。有人对他说,去问问,说不定有你的份,他觉得很奇怪,我报到才第一天,会有我的份?不可能,不可能。可是,他拗不过教师们的好心相劝,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了教务处。谁知,教务处的同志一见他,就责怪道:“就剩下你一人了,怎么不早点来拿?”“啊,是给我的?不好意思。”他脸红了。教务处的同志说:“你还没上班,校长已将你的大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顾客一直想买一双特大号的靴子,他跑遍了全城的商家,都没如愿。那些商家总是笑眯眯地说明天进货时帮你带一双来。可第二天,却没有一家兑现。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一家十分简陋的鞋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上前询问有没有特大号的靴子,鞋店老板回答:“没有,不过我可以帮你,等两天你再来吧。”没想到的是,第三天他来的是时候,果然有一双特大号的靴子。他确信,整个城镇都不会有特大号的靴子。于是便问:“你这双靴子是从哪儿进货的?”老板回答:“我跑遍了整个城,都没有,于是便自己做了一双给你,不知合不合…  相似文献   

18.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则故事常用来比喻那些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不理智行为。当年我读师范担任实习老师时,曾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有一位学生听完故事后天真地问我:“为什么那个郑国人喜欢盒子就是取舍不当呢?他喜欢盒子不行吗?”这个问题让我在课堂上当场怔住。不过,我马上转而问学生:“你们说是盒子贵还是珍珠贵?”学生答是珍珠贵。我说:“这就对了。盒子再华丽,但比起价值连城的珍珠来,买哪个更划算?他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呀!”学生又问:“为什么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呢?舍本逐末就一定不划算吗?要是盒子比…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故事。戴恩特开了一家卖花的小商店。花店设在街口,虽然没有招牌,但由于戴恩特自小喜爱鲜花,他的花店里总是有全城最好看的鲜花,因而生意兴隆。有一天,戴恩特在花店门口挂出一块巨大的招牌,上面写着:这里卖最鲜艳、最美丽的花。一位顾客来了,他对戴恩特说:“我喜欢你的花店,可我不喜欢你的广告。难道来这里的人看不见你的花最鲜艳、最美丽吗?你为什么不把‘最鲜艳、最美丽’几个字去掉?你不觉得它们多余吗?”戴恩特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把招牌上的字改为:这里卖花。过了一天,一位顾客来了,他说:“你的花店真棒,但你的广告写得太罗…  相似文献   

20.
红日西坠了,我还领着一群红领巾在浇菜。忽然,有个同学说:“秦淮阴脸涨得通红,老师你看看!”我走到素淮阴身边,他的头皮好烫手!我知道这孩子发高烧了。一了解,原来这孩子是带病来劳动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坦率地说出自已有病呢?”这时,有个儿童不服气地轻声说:“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