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读出一个新的《伊索寓言》,或者可以说又创造出一部新寓言——钱钟书寓言。这个新寓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过《伊索寓言》,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并没有否认《伊索寓言》自身的价值。相比较而言,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更贴近我们的时代,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要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是《伊索寓言》不能企及的。且不说钱钟书那诙谐机智的语言给人感情上的愉悦,那独到的见解给人  相似文献   

2.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以上是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就卢梭观点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所作的一番真知灼见。其实每当我考虑到“该不该”这一问题时,总是很矛盾。因为人生中有太多的机缘巧合,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正如钱钟书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但“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也正如我写下这段文字,其实直到我写完上段文字才明…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说:“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是的,一切都在进步,我们这个世纪的一切尤其品格又要比上世纪进步多了,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的新见解,到我们这一代似乎又“衰朽”了。蝙蝠的故事———现代的蝙蝠无论碰到鸟还是碰到兽,他都不假冒,而依然是———蝙蝠。现代人矫揉造作的技巧太多,弄虚作假的本事太多,道貌岸然的嘴脸太多,一切都易戳穿,所以他干脆以蝙蝠的身份出现,解剖自己,坦荡胸襟,习惯虚假的人们顿时惊佩不已,于是他立即欣欣然成为媒…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于1 941年著的《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该文主体以九则寓言故事为例 ,对寓言作“眉批”式的“翻案” ,或“反对” ,或“引申” ,揭露和批判了现代文明人的“文明”面目 ,语言机智隽永、含蓄风趣 ,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 ,见解非常独到、深刻 ;文体也富有创意 ,融读后感、评论和创作于一体。这两点足见钱先生学者文人的智慧。该文的教学 ,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使其得到智性的满足。教学目的 :1 .了解钱钟书及其文学创作风格 ;2 .通读课文 ,领会首尾类比议论段大意 ,感受中心意思 ;3 .理解主体九则故事…  相似文献   

6.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 《初中生》2009,(3):41-45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为主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的,也寄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小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很有启发。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就对一些故事作了新的诠释。那么,你在读完《伊索寓言》后又会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8.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成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却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并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 这个寓言再次出现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里,钱钟书对它有了新的阐释,我也对它有另一种新的理解。以前,和所有初读这则寓言的人一样,我觉得狐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在愚  相似文献   

9.
在新教材选篇中,国学大师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可说是一个另类,这篇被认为是“厚重而奇妙”①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世相人生独特而睿智的见解.不失为一篇启迪心智、从另一个侧面提高我们对人生世相认识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但限于作者的超常思维及超常规的表现手法。人们在理解本文时往往碰到较大的障碍。有专家评曰:“就文章本身而言,思路奇崛,生面别开,借古寓言传新意,化腐朽为神奇;就阅读效果而言,多重意味,似是而非,亦庄亦谐,藏头护尾,把捉不定。”②因此,要较透彻地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似是而非、藏护着的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了解其超常思维及把握其超常规的表现手法就成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在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在研究《故事新编》时讨论了下面的问题:一、它是历史小说还是寓言式的作品?即它主要是反映历史的过去还是反映历史的现在?二、对《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和评价?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故事新编》根本就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寓言式的短篇小说”,是“以‘故事’形式写出来的杂文”,“是小品”,是“卓越的讽刺文学”。另一  相似文献   

11.
在富裕的浙江温州乐清市,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百万千万富翁.他们在物质上已经非常富有了。但是,他们过得很幸福吗?不一定。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现代人也有了古人所没有的迷惘……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会告诉你:“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读<伊索寓言>》一文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解难句含义。其作者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其思想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这种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到他的文章中,又总是用最简约的形式去表述,是真正的“言简意赅”。这样,钱钟书先生文章的语言就具有了立体化特征,因此对其语言的解读也必须是多维度的和多层而的。下面就《读<伊索寓言>》的几句话,试作这方面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常规教学寓言的方法就是把寓言读明白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在教学中一反常规,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讲故事,经教师巧妙点拨后学生轻轻松松领悟寓意。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来讲文中的故事,体会角色的想法和做法。下面是我的一段课堂实录:(一生到台前)师:你是谁?请你介绍一下行吗?生:养羊的人。师:你好,养羊人。生:你好。师:听说“亡羊补牢”的故事就发生在你的身上,是吗?生:是的。师:你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好吗?(教师随机引导,不知不觉把全体学生带入讲故事的情境之中,气…  相似文献   

14.
《读〈伊索寓言〉》一文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解难句含义。其作者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其思想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般人所难企及的。这种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到他的文章中又总是用最简约的形式去表述,是真正的“言简意赅”,这样钱钟书先生文章的语言就具有了立体化特征。因此,对其语言的解读也必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下面就《读〈伊索寓言〉》的几句话,试作这方面的解析。1.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解读一:这句话写尽了大作家的悲哀。死后可以养活一大批人的大作家,生前却常常连自己也养活不…  相似文献   

15.
冯晴  蒋成瑀 《教学月刊》2005,(12):27-29
今天要上的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以下简称《读》)。睿智的钱钟书先生是以一种全新的理性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的,语言相当含蓄。我估计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因此昨天我就布置了预习,请学生先课外自由阅读,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书上圈点并写在纸条上。因为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学生思维中缺陷的暴露,需要教师点拨。  相似文献   

16.
褚蓓娟 《学语文》2007,(4):35-3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的一篇随笔。文章的妙处在于开启了另一种解读寓言的方式。钱先生认为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发简单,愈发幼稚,教得孩子误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因果报应,也像在禽兽之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卢梭却认为,寓言会  相似文献   

17.
学者王晓明在评价鲁迅时曾说过,他非常钦佩鲁迅眼睛的“毒”,能够洞彻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人世真相。其实,岂止鲁迅,五四时期的一代大家,大都有着这样一副“毒眼”。沿承五四一代的“一二·九”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虽在整体上不及五四一代,但其中也不乏眼睛甚“毒”者,钱钟书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读他的《读〈伊索寓言〉》,就让你很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而其眼睛之“毒”,有着诸多启人思处。钱钟书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点睛”的话:“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  相似文献   

18.
故事与事理     
寓言,是以简单、浅显的故事来寄寓事理的文学作品。寓言这一概念的本身,就决定了《寓言》教学的两个内容:故事与事理。然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故事”讲得多,“事理”讲得少,忽略了故事与事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学生对“故事”很熟,而对“故事”中寓含的“事理”却不甚明了。我认为,《寓言》教学的重点在于:  相似文献   

19.
《蚊子和狮子》是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有的师生认为,作者伊索在创作本则寓言时已把心目中的寓意表达出来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了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真的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吗?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能称之为寓意。因为这句话只点明了这则寓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整部《伊索寓言》主要是用这样的两种格式(:1)先讲故事,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讲故事,结尾把寓意点明。如《农夫和蛇》的结尾是“: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们是不会变的,即使人家对他十分仁善。”这些寓意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20.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师:听一位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学寓言故事,是吗?生:(齐)是。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题目叫《守株待兔》。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兔”就是指句子中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