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链》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经典之作,选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是一篇必学课文。这篇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的名作,跨越百年,说不完,道不尽,意味无穷,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作业设计三方面,对六位教师在南京市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教学《项链》一课的情况予以述评。  相似文献   

2.
凡是读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人,无一不为作者精巧的构思而拍案叫绝。作者在小说的前半部一再制造机会,让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在教育部长举办的夜会上出尽风头。小说的后半部写女主人公倾家荡产赔偿项链,为偿还债务过了十年艰辛的生活。最后,作者来了一个笔锋陡转。她为之倾家荡产,艰辛十年去赔偿的原来是一副假钻石项链,这一  相似文献   

3.
<正>《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借了一条钻石项链炫耀自己的魅力,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料项链丢失,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为偿还债务,她与丈夫节衣缩食,劳苦工作了十年,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作者以此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玛蒂尔德也一度成为“欲望与虚荣”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4.
项链     
《海外英语》2013,(2):46-46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写下了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项链》。现在,我们的小作者也创作了一部发人深省的《项链》,一起来欣赏!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与俄作家契诃夫齐名,都是十九世纪享誉全球的短篇小说大师。分别在短篇小说《项链》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运用了象征手法,两位大师通过外在的衣着服饰,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玛蒂尔德的项链和别里科夫的雨帽、雨鞋、雨衣、雨伞分别是奴役两人的心灵的锁链。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项链》中的这挂精美的假钻石项链正是虚荣的外套,苦难的象…  相似文献   

6.
杨大忠 《现代语文》2011,(2):121-122
《项链》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结尾尤其精妙:当佛来思节夫人得知玛蒂尔德花巨款买了一挂真钻石项链赔偿自己时,书中说:“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7.
<正>一、尝试迁移学习,初识人物形象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篇小说《穷人》。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生: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师:通过前一篇课文《桥》的学习,你知道小说有哪三大要素?生:环境、情节、人物。师: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哪四个部分?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相似文献   

8.
《中文自修》2004,(2):9-12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课文放在第一单元里面,我的感觉是——“一抹亮色”。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第一课《陈奂生上城》是以调侃的腔调刻画小人物的;第二课《老王》是沉痛的,黑色的;而第三课《项链》更是一个警醒与劝诫的小说。只有这一篇,从形  相似文献   

9.
<正>一、温故知新:在梳理问题中形成任务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手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简单的话语说一说。生:这篇课文语言风趣幽默。师:请你把“风趣幽默”写到黑板上。生: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手指拟人化了,读起来很有意思。师:这是课文的一种创意表达。也请你把“拟人化”写到黑板上。《手指》是谁写的?  相似文献   

10.
卢红林 《现代语文》2010,(2):99-100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人物形象,进而明确小说主旨,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研读课文、思考讨论:  相似文献   

11.
《项链》是短篇小说中的珍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其选入课本,我国的高中语文课本也将《项链》列为必读课文。长期以来,我们在赞叹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的同时却在评价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时让她负载了太多的教诲的内容: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追求虚荣的悲剧,作者讽刺的对象等等。而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现“充满个性的人世假象。”“表现人物心灵在环境影响_下”的改变,“表现感情和欲望的发展”等却被忽略了。因此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玛蒂尔德或许只是一穿着中式旗袍的法国妇人。本文尝试以心理分析的方法以英美新批评派所倡导的细读原文的方式为玛蒂尔德量体度身,脱下我们强加在她身上的那件中式旗袍。 一、追求的痴迷 《项链》和莫泊桑的许多小说一样──对奢华浪漫的天然向往,无法摆脱的从众求同十分  相似文献   

12.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其中以短篇小说成就尤为突出,享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誉.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相当大的数量是描写资产阶级的市俗生活、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项链》是这类题材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其主要内容是写教育部一个小职员罗瓦赛尔的妻子玛蒂尔德先天美貌,爱慕虚荣,为参加教育部长家的豪华晚会向女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但在舞毕回家途中不慎丢失,为还项链夫妇两人 债台高筑,整整辛劳了十年,而此时却得知项链是假的.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其教学重点应紧扣中心情节的安排。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导读: 第一步,速读。注意两点: 1、了解故事梗概,初步认识人物; 2、落笔记下读到小说最后一句时的感受。第二步,复读。思考三个问题: 1、《项链》是按事件的自然顺序展开情  相似文献   

14.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公认精品。特别是“连上帝也没法料到的”巧妙结尾,更让人惊叹不已。对《项链》情节结构构思的评价许多人认为已有定评,不存异议,至少笔者从未设想要运用“逆向思维”来一番质疑。不料最近偶然翻书见到一种新调:高中语文第三册《项链》课文前面编者有一大段“预习提示”,编者说:“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的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想表现其构思巧妙”。就是说莫泊桑有点卖弄技巧。其实意义不大。编  相似文献   

15.
“议项链”,是《项链》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从情节看,小说从“借项链”写起,经过“失项链”,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结束,主题已经体现,结构已属完整,为什么还要写“议项链”?按照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的确,创作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它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写了“议项链”这个情节,点破了钻石项链是假的,使情节发展出现了新天地,使作品更具有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结构更加奇特、完美、自然。这…  相似文献   

16.
[案例] 这是《桂林山水》的第二节讲读课。教师开讲:上节课我们读读讲讲,气氛十分热烈。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诵读课文。大家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感情强烈,气势磅礴,但如果我们懂得它感情强烈、气势磅礴的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原因,我们诵读课文就不仅仅只会是“凭着感觉走”了。  相似文献   

17.
一、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像《荷花淀》《项链》《守财奴》这些文字较浅显的课文,学生早已先睹为快,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品味揣摩人物,探讨作品主题,而不是作枯燥无味的内容分析。如《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怎样?)或设想另外的情节(如果项链未丢,玛蒂尔德会怎样?)。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  相似文献   

18.
朱红彪老师《门槛》的教学与唐江澎老师《生命的意义》的教学在课型模式与教学结构上比较相近,大致上是:以诵读为教学的起始,将学生引入课文→由诵读而引起评读,在评读中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再读再评,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或作者情感的理解→再将这种深化了的理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这两节课,课型比较新颖,教学内容开放,学生活动充分,研讨气氛活跃,师生对话平等,有着较为突出的亮点。这两节课突出的亮点是:教师深化教学过程的技巧。在《门槛》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三个关键深化了教学的过程。第一,刚开始评读,教师就敏捷地抓住…  相似文献   

19.
参考资料两则说明:《〈咏柳〉赏析》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是讲如何欣赏古诗的,作者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之所以摘编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让教师从中领会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讲解。在这篇文章之前,第十三课《诗词五首》的“阅读提示”,对古诗教学会有帮助,故一...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文学史上久负盛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现被选作高中语文精读教材。讲读这篇课文,怎样才能不落俗套地使学生领会其应有的价值呢?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把重点放在艺术特色的赏析上。具体做法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主要是了解故事情节;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重点讨论艺术特色。讨论时,学生发言活跃,并且能作简要的分析。有人为它那绝妙的心理描写所折服,有人为它那嘎然而止而又耐人寻味的结尾所惊叹。《项链》的结尾固然巧妙,但稍加点拨一般学生即能领会,它应是重点但不是难点。心理描写几乎遍及每一篇好的小说之中,也不能算这篇小说的独到之处。值得称赞的是这篇作品的对比艺术,然而却没有引起学生应有的注意。于是我先肯定了大家的发言,然后重点谈了《项链》的对比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