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爱和 《学语文》2008,(1):29-29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营造悲情世界的素材。以鲁迅作品为例,《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被选入中学教材里的小说,都为我们读者营造了催人泪下的悲情世界,这为我们进行悲情教育与熏陶提供了非常好的蓝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种感情,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2006年夏秋之际,北京市修订高中语文课本,没有将鲁迅的《阿Q正传》入选教材,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冷静地观察现实,却可发现在此之前的鲁迅作品教学就已经存在效益不大的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学不致用”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鲁迅作品教学,通常仅仅局限于阅读教学,很难进一步将其升华到写作教学的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鲁迅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入木三分的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个文学宝库中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文章的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好的标题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它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 ,体现作者高超的艺术底蕴 ,同时能吸引读者阅读、引发读者思考、帮助读者领会作者的意图 ,在这方面 ,可以说鲁迅先生是独具匠心的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 ,标题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领悟。1 表明创作思想《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 ,小说…  相似文献   

4.
但凡名家的大作,往往是在看似质朴平实的语言中却潜含着丰富的意蕴,犹如中药中的甘草,初嚼无味,细嚼才会品味到它绵绵的甘甜醇香。其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都如此,尤其是其独特的对比艺术,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研究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对比艺术这一写作手法来谈谈鲁迅先生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6.
莫莉 《文教资料》2009,(36):9-10
由于受传统大众解读方式的影响,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成了作品揭示国民劣根性的主要思想。文章作者全面研读作品,从恋爱、情感这一角度.对封建礼教中的两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作品中“恋爱的悲剧”不仅仅是阿Q的,而是像阿Q样的一类人悲剧.也是那一代人或更多的中国人情感悲剧,从而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加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同时,也为我们研读作品指明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一位有良知、具有大无畏气概的文化伟人。他是现代史上彻底地、深刻地、艺术地批判中国国民落后性的第一人,以《阿Q正传》为例,他就写出了国人灵魂中的阴影,这些阴影,直到今天还没有被完全清除,成了我们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文化障碍。本文主要论述了《阿Q正传》中鲁迅对国民落后性某些方面的艺术批判以及这些批判对我们今天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是一位民俗文化意识非常深厚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诸多传统节日、民俗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社戏《》祝福《》药》等,分别涉及了端午节、社日、祭灶节(谢年)、清明节等节日,几乎篇篇以节日民俗为重要背景或发展情节来引发人们对国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作品,向来以其语言的精辟,意义之深邃显现出一代文学大师高超的语言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本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到在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鲁迅作品里,都用了一些貌似前后矛盾,似有文理不通之嫌的语言。但若仔细品味起来,又无不使人感到精辟之极,使你不禁拍案叫绝。下面略举几例,可见语文教学中“矛盾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分章发表于《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后收人小说集《呐喊》。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冯雪峰鲁迅创作研究的全部成果,指出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不足,同时也指出了这种研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未能继续下去的遗憾和悲哀。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 ,不仅语言技巧娴熟 ,臻于化镜 ,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 ,都用得出神入化 ,让人叹为观止。在这里 ,略举两例省略号的运用 ,就可知一二。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 ,鲁迅是这样写得到柔石的死讯的。“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 ,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 ,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 ,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柔石是一个憨厚得过分 ,也就是鲁迅说的已经很“迂”的青年。不敢和女同乡…  相似文献   

14.
2006年,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学生中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崇敬和纪念的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鲁迅和鲁迅作品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尹秀莲 《现代语文》2005,(9):102-103
研读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不禁感叹: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周树人--一个原本平常的名字,居然预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立人"的不懈追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他本着一个真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大爱和大恨,多次把睿智的目光,投向"非人"社会违背人性的种种病态.面对国人生存的痛苦和灾难,他痛心疾首,拿起笔来,揭开这个社会的疮疤和人们愚弱的灵魂,以期国民的"觉醒"和"解放",从而建立起一个"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复杂的阿Q性格系统中,表现最突出最具魅惑力的要数“精神胜利法”了。因此,如何对其定性阐释,历来成为说不尽的阿Q研究中争论的深层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火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并不是单一的,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19.
冯英刚 《中学文科》2006,(12):95-95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并用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和革命时期的状况,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章部分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如:《祝福》、《药》、《阿Q正传》等。现笔者从历史的角度,从鲁迅先生文章浅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讽刺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性。一、同十九世纪欧美和我国晚清时期作品相比、阐明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内容,讽刺的目的、意义和讽刺的对象。二、鲁迅作品讽刺分三类:(1)嬉笑式:(2)怒骂式;(3)白描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