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泉香而酒洌”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有提及“泉香而酒洌”为“倒置”的文章,认为泉水不能有香气,故应为“泉洌而酒香”。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想说一说。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参考译文说:“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由此可知,继£学用书》是承认“泉香”的,但没有说“泉...  相似文献   

2.
读完西渡先生的文章《语文课需要文学思维》(《语文学习》2010年第2期),我想就“泉香而酒洌”一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醉翁事记》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有这样五句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一般教学参考书都将此句译为: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滴水清。我认为将“泉香而酒冽”译为“泉水香,酒水清”不够妥贴。“泉香而酒冽”这个短语,是不能按字面的顺序来对译的,因为这里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即“倒装”或称“倒置”。关于这个问题,陈望过先生和王力先生都有精辟的论述。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见卜倒装”辞格的《附记》中写道:“泉甘而酒冽实为泉冽而河甘。…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对于"泉香而酒洌"的文意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主要有三说:一是照语序直译说,如新课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泉水甜酒水清";二是互文见义说,如《语文学刊》2001年第4期所载束荣柱之《互文见义例析》,译为"泉水和酒味香甜,泉色和酒色清冽。";三是倒文说或交错说,如钱伯城主  相似文献   

5.
《语文月刊》1995年第9期载有严建军老师的《“泉香而酒冽”的译法及其他》一文(以下简称严文),严文认为“泉香而酒冽”应理解为倒置句式,它的正常词序是“泉冽而酒香”,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我们认为支持严文观点的理由难以服人。严文认为“泉水香,酒水清”不合词语搭配习惯,而“泉水清,酒水香”倒是十分常见的搭配方式。试问山水为什么能醉人,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描写太守野宴时,有这么一段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据说,欧阳修的原文是“泉冽而酒香”,后为苏轼所改。宋人方勺的《泊宅编》载;“欧阳永叔守滁,作《醉翁亭记》。后四十五年,东坡为大书重刻,改‘泉冽而酒香’为‘泉香而酒冽’。今读之,实胜原句。”苏东坡改笔之所以胜过原句,是因为虽是两个字前后位置的调换(“冽”字与“香”字),但这样一换却合乎声  相似文献   

7.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相似文献   

8.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相似文献   

9.
陈志祥 《现代语文》2003,(11):45-4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的练习二“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到关系。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其中第4题材是“溪深而鱼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溪深而鱼肥”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相似文献   

10.
魏新明 《山东教育》2004,(11):12-12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那些亦步亦趋的学生,所以就常有学生“离经叛道”,向我挑战。一、是“泉香酒冽”还是“泉冽酒香”这是《醉翁亭记》里的一句话,原文作:“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我照教参上将里面的“泉香而酒冽”翻译作:“泉水清香甜美,酒色清冽。”可我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说泉水清冽,酒气香醇,不更符合我们日常的表达习惯吗?为什么偏要翻译的与常理相悖呢?”霎时一呼百应,更多的学生起来表示声援。更有甚者,竟推测这是欧阳修用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正确的顺序应为“泉冽而酒香”等等。虽然我查…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1995年毕业于吉林省电视大学,学的是劳动技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劳技课。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我不是语文科班出身,先天不足,只好硬着头皮上讲台。尽管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但课堂教学中仍感力不从心,有时笑话百出。有一次,我给学生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其中有一句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个学生对这句话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说泉冽而洒香呢?”我这个老师被学生问住了。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1995年毕业于吉林省电视大学,学的是劳动技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劳技课。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我不是语文科班出身,先天不足,只好硬着头皮上讲台。尽管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但课堂教学中仍感力不从心,有时笑话百出。有一次,我给学生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其中有一句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个学生对这句话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说泉冽而洒香呢?”我这个老师被学生问住了。  相似文献   

13.
西渡 《语文学习》2010,(2):12-14
孩子上初二,拿回语文卷子来要我签字。有一道题是考欧阳修《醉翁亭记圹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如酒,而诗歌则是最清洌、最淳厚的美酒。它借助言语滋润到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诗歌欣赏课中,有的教师“替学生喝酒”,逐字逐句的分析,无休无止的讲解,“酒”之洌,“酒”之醇,除了自己明了,学生仍是茫然;有的教师“逼学生灌酒”,接连不断的提问,脱离文本的讨论,学生无所适从,文学美酒竟成了难以下咽的浊物了。不如引导学生自己品酒吧,品出情味,品出意境,品出神韵,品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品出隐含在诗中的血肉与灵魂。怎么品?读!美读!《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相似文献   

15.
红楼的泪水     
《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的颂歌,是一幕女性的悲剧,是一杯用女儿泪水酿成的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18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第十四课何其芳短诗《秋天》中“清洌”的“洌”字用法的辩论。提出“‘清洌’的‘洌’字乃‘冽’字之误”的观点,通过论证,意在维护现代汉语规范用语的准则,避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老白干酒”是衡水市的特产,当时被称为“冀州衡水酒”,因其具有“历史悠久,质地甘美,色如水晶”的特点,逐渐被人们冠以“老白干”的美名,从古代到现代,“老白干酒”几经兴衰,却仍保持了原有特色,多次获得殊荣,现在的老白干酒厂仍延用传统的酿造工艺,但规模更大,酒质更佳。  相似文献   

18.
让苦难芬芳     
只要懂得转化,每一场沧桑都会成为唇间的洌酒,每一道沟坎都会成为诗句的花瓣。——题记  相似文献   

19.
英雄与豪情     
一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姑且不论项羽是个怎样的人,他至少做到了一点:让后人钦佩。   当乌江水匆匆流淌,当楚王宴歌宴舞时,一位英雄,在沙场上驰骋征战,所向披靡,他的宝剑划出一道道亮丽的银弧,把敌人的头颅抛向月亮。他是秦王朝腐败的终结,又是一场战争的开端。不知是他救民于水火,还是推民入火坑,但至少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他的的确确是铁血英雄,是他毁灭了一个时代,又是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当他饮着血酿成的洌酒,提着血污斑斑的剑,从战场回来,当虞姬含情的秋波默默注视他,流…  相似文献   

20.
《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句。关于“清洌”的注释,很多版本都释为“清澈”。①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注为:“清澈”。②教育部委托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清澈明亮”。③《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注为:“清澈”。我以为以上注释不够全面,“洌”在通常情况下当“清”讲。《说文解字》释“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