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禺的《雷雨》可谓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课本的必选教材。人们阅读、欣赏、赞叹它,但长久以来许多人其实又在时代主流思潮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曲解、误解、甚至肢解它……  相似文献   

2.
李燕 《教学月刊》2000,(7):71-72
教学目标:1.通过课外自读《雷雨》全篇,学生对剧本这一学样式有较明确的了解。2.阅读分析节选部分的人物语言,品评话剧语言的舞台特征。3.引导学生运用局部挖掘、整体把握的方式,鉴赏剧本中性格复杂丰富的“圆形”人物。  相似文献   

3.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两部剧作发生的时代背景、内容、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点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文章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对这两部戏剧...  相似文献   

4.
《雷雨》的文学解读有反封建意识与追求个性解放,恋母情结的难抑与寻求宗教的救赎,欲望与命运冲突的悲剧等指向。《雷雨》的教学解读有阶级斗争与社会矛盾,探寻作者原意:对全人类的悲悯之情,从言语中把握人物性格,感受悲剧的艺术魅力等指向。教学中易将两种解读混为一谈,在区分二者的基础上构建《雷雨》的教学设计理念:让教学文本回归历史;以作者原意为基础;尊重学生解读的多样性;比读中提升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何恩鸿 《师道》2010,(3):19-20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管理最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是奴才与庸才,这样的教育正在扼杀学生乃至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分析】《雷雨》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人胜。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角度进行教学,特别是把古诗《望湖楼醉书》引进课堂进行对比延伸阅读指导,让孩子们在情境中(风声、雨声)放声朗诵,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一篇写景的章。在以往教学中,学生重对知识的理解,轻对情感的投入,课堂反映比较理性化。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把知识、能力、情感融为一体。我在备这节课时,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学生学习这篇课的兴趣点,带着学生人情入境地学习,努力使学生在课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9.
鲁迅的《祝福》、曹禺的《雷雨》、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三篇名家的名作魅力经久不衰 ,很值得品味。人物不论性格、身份还是命运 ,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三位母亲的身上分明写着两个大字“悲哀”。她们都是勤劳、善良而又有韧性的女人 ,都做过下人 ,都只有四十来岁 ,正值壮年 ,但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却只有豆腐渣般的辛酸和悲哀———丈夫无情 ,儿子短命 ,自己未老先衰 ,有的甚至含恨早逝。祥林嫂 ,这个从卫家山逃出来的苦命寡妇在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毫没有懈 ,食物不论 ,力气是不惜的”“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到年底扫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悲剧观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在黑格尔那里真正决定人的行动动机和人的行动目的的根本原因是实体性伦理力量。黑格尔把人类的一切行动都看成是伦理所支配的。马克思便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曹禺的话剧《雷雨》,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解读《雷雨》,分析《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1.
【备课预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文的生字,能联系课文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雷雨》发表至今已六十余年,但它却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80年代曾被改编为同名故事影片,近几年又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去年 9月 24日曹禺诞辰 90周年时,首都舞台上又一次上演了该剧。   对那些小城镇的学生来说,既无缘观看该剧的舞台演出,又不曾看过同名故事影片,也没有完整阅读过该剧的剧本,只有少数同学看过若干集由改编者作过很大改动的同名连续剧。如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我国话剧史上的这一经典之作呢 ?经过反复设计,在教学中我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进行的。   一、通过课外预习熟悉情节   能否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预…  相似文献   

13.
:《雷雨》和《茶馆》两剧的题材和风格特点均不相同 ,尤其是结构 ,前者运用的是锁闭式 ,后者运用的则是行云流水式 ,但两剧的事故结局都表现出必然的趋势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15.
当前学术界对《雷雨》的研究臻于成熟、硕果累累,但是高中阶段的《雷雨》教学却并不乐观,尤其是《雷雨》全剧中一些关键性文本在高中教材中的缺席,给《雷雨》教学带来很大困扰乃至缺憾,导致师生在节选文本中得出的有理有据的结论一旦放回到全剧文本就会变成明显的谬误,而且主题探究空间狭窄,悲剧价值无从谈起。笔者认为,《雷雨》节选原则应定位为悲剧价值的最佳体现,即对命运主题、悲悯情怀的张扬。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雷雨》作为一部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表演性的剧本,以触及天地的视野和现实主义题材探究生命存在的奥秘,文本内涵丰富、情节交错并蕴含着宿命观。文章运用当下国内新型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对具体的台词、情境、角色书写等要素进行细读,发现曹禺一方面通过这些要素具体书写着“命运”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创作心理与社会背景融入文本,更增强了作品的宿命意识。在文本细读视角的整体观照下,宿命意识这一短语的属性已经逐渐从名词性过渡到动词性。它不仅是文本表现出来的某个观念,更是文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增强悲剧美感、扩大文本张力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雷雨》极具震撼力是由于其中的爱恨情感体验被渲染到了巅峰,在婚恋家庭、社会阶级、道德伦理、性别欲望、情感理智等层面写出爱恨体验的千诡万谲。有最专制最奇特最真情的爱,也有最残忍最荒唐最虚伪的爱,同时有最不齿最不忍最恐怖的恨。在爱与恨的多维复杂交织中,写出人性深处的爱与不爱、真爱被欺骗、不爱而有性、爱变成了恨之后的:恐怖、假爱的虚伪欺骗逃避责任、真爱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苦痛等诸多爱恨万象。  相似文献   

19.
第一步 :谈话导读 ,激情引趣课始 ,运用谈话聊天的方法 ,营造一种轻松的交谈氛围 ,于畅所欲言中蓄势、激情、引趣 ,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教师可围绕以下的话题和学生进行交流 ,导入课题 :“你们一定都看过魔术表演 ,肯定都特别喜欢魔术师对吗 ?”→“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吗 ?”→“世界上有个最伟大的魔术大师 ,它无所不能 ,你能猜出它是谁吗 ?”→“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象是它神奇的杰作呢 ?”(风、云、雨、雪…… )→“你能形容形容你见过的雨是什么样子吗 ?”→ (毛毛细雨、瓢泼大雨…… )第二步 :以读为主 ,强化语言实践这一环节 ,运用…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2.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 3.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培养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