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中语文选修教学旨在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精神,提高母语素养,激发个性潜能,引领专业发展。高中语文选修教学具有基础性、拓展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中,应该破除“钟摆”效应,处理好五种关系:单篇和整合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讲读和自读的关系,精读和略读的关系,以及深教和浅教的关系。本文拟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处理好这五种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2007年实行课改,2010年是课改实行的第一届高考.笔者恰随学生经历了新教材的一轮学习,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很不适应,尤其是高考中对于选修教材的处理.笔者就2010年课改区的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使用不规范令人耳不忍闻、目不忍视的今天,把“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语言规范与创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以下简称《规范》)作为“语文选修”读本让广大高中学生选用,意义重大。然而,由两位作者编写的该书以及配套编写的《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以下简称《教参》),除了字,在词、句、篇章、标点几方面却多处存在使用不规范,即与规范本身要求相矛盾的情形。现举例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朱葵英 《考试周刊》2013,(15):20-21
流行文化的泛滥致使人们的语言使用受到冲击,给中学生语言的使用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为了适应高考作文的要求,为了社会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中学语文教学要在整个过程中倡导、学习和使用规范的语言。新课标对规范使用语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新环境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屈伟忠  俞米微 《现代语文》2006,(12):100-101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教材采用王永年的译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此译文并不是很理想,因而选择了六个典型句子,对照英语原文,比照王小乐、张经浩、王楫和康明强三家的译文①,讨论翻译语言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语用的角度说,语言既需要规范又需要创新。当前我国语言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关注的语用现象,诸如新词酷语的时尚流行、语言规则的变异使用、网络语言的异军突起等等。这些现象中既有新时期语言运用中的创新成分,又有语言运用的不规范问题。客观地分析和正确地处理当前语用中的规范与创新问题,将有益于推动我国新时期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语用的角度说,语言既需要规范又需要创新。当前我国语言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关注的语用现象,诸如新词酷语的时尚流行、语言规则的变异使用、网络语言的异军突起等等。这些现象中既有新时期语言运用中的创新成分,又有语言运用的不规范问题。客观地分析和正确地处理当前语用中的规范与创新问题,将有益于推动我国新时期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初识《定风波》第一次接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选修教学是要有别于必修教学的,至于区别点在哪,当时的认识就是选修当然侧重与"选",所以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上,主要凭个人喜好筛选相关篇目。在"新天下耳目"这一板块就选了《定风波》《江城子》《卜  相似文献   

9.
张耀红 《语文天地》2014,(11):48-49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肯定《史记》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等史学方面无与伦比的价值,后句肯定《史记》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气势纵横、感情充沛、形象逼真等精彩绝伦的文学艺术价值。《(史记)选读》学习能让学生“以史明鉴”,明辨是非曲直,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丰厚文言知识、获得人物形象描写、性格刻画等写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取了唐宋之际62首诗词,几乎篇篇经典,字字珠玑,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可谓美不胜收。可面对如此丰富的一场语言盛宴,却让语文老师有些力不从心,倍感吃力,而学生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这种感受有其原因。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这些上千年前写作的华美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含蓄甚至模糊等特点,而这些诗词中有的个别地方比较难懂,有的则通篇难懂,有的看上去能理解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这对教学往往很不利。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中学教育的主旋律,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通过对试题情景的创新,试题形式的创新和试题解法的创新,有效地检验了考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的发展.下面以2010年各地高考题为例分类进行解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苏国 《语文天地》2014,(31):48-49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肯定《史记》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等史学方面无与伦比的价值,后句肯定《史记》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气势纵横、感情充沛、形象逼真等精彩绝伦的文学艺术价值。《〈史记〉选读》学习能让学生“以史明鉴”,明辨是非曲直,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丰厚文言知识、获得人物形象描写、性格刻画等写作能力的提升。一、《〈史记〉选读》教学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3.
【考情透视】 2010年高考语言运用题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即“返璞”“创新”和“归真”。 所谓“反璞”,是指2010年高考语言运用题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新”的角度来看形式变化不多。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9期刊登了丁大勇老师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指瑕》一文(以下称《指瑕》),读后得益匪浅,丁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但对其中五处指瑕,本人拜读再三实在难以苟同,现冒昧提出,与丁老师商榷,并将本册课本其他的两处瑕疵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葡萄月令》一文教学,从语言沉潜,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深度阅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选修文本后提升阅读兴趣,愿意主动去阅读相关作品,并在阅读中提升鉴赏能力,进而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启发,如此,高效度地读出经典文本的选修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俞昕 《中学教研》2010,(8):F0003-F0004
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逐渐强调考查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一些新颖的试题背景、试题类型在近几年的试卷中从无到有、从零星到常见、从粗糙到精致,这些变化都体现了高考命题在有意识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高考试题中去,这其中就蕴含了“创新三步曲”.  相似文献   

17.
陶俊 《考试周刊》2012,(21):24-25
本文以《史记》选修内容为例,提出了教学创新的四种途径:引用经典诗句,解读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发散学生思维;对比历史人物,撰写短小文章;探究悲剧成因,发表自己见解。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言应用题是最能体现高考变化的题型,综观2010年的18套语文试卷的语言应用题。从形式和内容看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传统和创新同在,热点与文化并行。  相似文献   

19.
王勇军 《广东教育》2010,(7):99-100
2010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全国有16个省市实行了高考自主命题。就政治试题而言,试题整体上具有贴近热点问题、突出主干知识、强化知识联系、注重考查能力等特点,创新意识鲜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中,许多省市的试题都通过设置情境、表格、曲线、计算等多种形式,考察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外汇和汇率、商品的价值量、影响价格的因素、需求理论、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是我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对于高考的复习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尤其是今年的高考增加了选考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与《有机化学与基础》(选修5)每个模块出15分的题,让学生任选其一作答。经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虽然《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这一模块学习起来较难,但是只要复习全面细致到位,在考试中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下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对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