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佚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此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景的描写又都各有特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云南的歌会》进行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场面描写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相似文献   

4.
5.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章通过对“这一回”“我”所见闻的“山野对歌”及由此联想到“在昆明乡下”“我”曾听到的“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记叙和描写,表达了作对自然、人生、艺术的品味,抒发了作对美好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赞美之情。作从唱歌的人、唱歌的环境、唱歌的场面等不同的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6.
张如意 《语文知识》2014,(12):27-28
我们一直追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味”从哪里来?笔者以为,从文本解读中来。文本解读到位,语文味自现,反之,语文味荡然无存。如有的教师执教《云南的歌会》,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了几种歌会形式?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后,整节课就是引领学生共同分析几种歌会的演唱地点在哪里、演唱者是谁、此演唱形式的特点是什么。并且,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知云南歌会的特色,还与同学们感兴趣的明星演唱会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7.
在每次授完课后。自己都会对所讲课文有点想法。下面,我就《云南的歌会》这堂课,做一下反思与总结。1.课前我从作者身上着手去剖析人物生活背景,为“民俗”的讲解做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8.
捧读《云南的歌会》,文章中淳厚古朴的风俗人情、香气浓郁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那里的自然风光、人情风俗和纯朴的人际关系,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人教语文课标教材八下)的主要特色是: 非常清晰的结构层次,非常浓郁的别有风味的生活气息,非常丰富的富有美感的语言,非常精美的人、事、景、物片段描写。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的歌会》,或工笔描绘,或衬笔烘托,或大笔勾画,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云南歌会中“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和“山寨传歌”等演唱场面。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之情,汩汩地流淌于描写的笔端。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受到美的熏陶。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以精妙的笔触展现了云南优美的山野风光、淳厚古朴的风俗人情、美妙动人的歌会场景,读来让人如饮甘泉,回味无穷。笔者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蕴涵着浓郁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各地不同的民俗特点;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牛华 《现代语文》2009,(11):100-100
《云南的歌会》所展现出来的文字和语言不仅非常优美,更富有情趣。在文中,作者用美丽的文字来描绘云南歌会中的声美、歌美、人美、民俗美、自然美、人性美,表现出一种非常和谐之美,令人称羡;优美的山野风光、美妙动人的歌会场景,淳厚朴实的风俗人情,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边城》的生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整体生态理想的体现。现用生态解读方法去剖析《边城》,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沈从文试图给我们构建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会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一些作品把这种歌会绘声绘色、逼真生动地呈现出来,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便是其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6.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从“不变”与“变化”、“希望”与“失望”、“逃避”与“对立”三个角度解读《祝福》,能使学生从作品的双向对立性中体会多元而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7.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性美、对浓郁民族风情的赞赏。2004年,我在一所学校任教时,上过这篇文章。五年过去了,回顾那一次课,我感到很惭愧。因为当时为了追求课堂上活跃的气氛,过多注重课堂形式的新颖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潜心阅读,缺少了人与文本的对话。在课上,师生对文章浅尝辄止的解读,课后没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  相似文献   

18.
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婉的叙述中,感受着新旧文化的信息在先生文字背后的奔腾冲突。《信客》便是这样的文章,它关注着中国农村丰富的文化现象。《信客》一文侧重抒写了一位年轻信客的生命流程。“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之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从这部巨作之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当下,更应该从多维角度如哲学的高度、政治学的角度、价值论的角度等认真地解读之、应用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水仙花》进行了解读,探讨了诗歌中所隐含的去人类中心自然观,并在此基础上对飞白的中译本进行鉴赏,以考察译者如何通过翻译过程中的“三维”转换准确再现原作的生态情感以及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