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为突破口的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迅速在中华大地拉开;农村改革的报道也因此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作为新华社一名常驻经济发达大省江苏的农村记者,我百般珍惜这一历史机缘,痴心投入采访与调研当中,曾先后有3篇(组)内部调查因报道的问题涉及改革全局又体现了改革的方向,而受到党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为改革引燃了"三把火",使当时某些方面的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近来,不少传媒似乎愈发浮躁起来,虚假失实报道高发,以致频频遭到权威部门指责.比如,先是有报道称,"电价改革拟规定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电量每户每月87千瓦时,超额将提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指出报道失实.紧接着,国土资源部表示,"将推广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调控房价"、"‘农地入市'解困高房价"之类的报道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改革,从"大包干"开始.当时,关于"大包干"的报道铺天盖地,主调就一句话:一包就灵! "大包干"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大包干"是不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大因素?采访农村,观察农村,接触无数个农村致富的典型,我的结论是:引发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不是"大包干",而是逐步放开和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改革,从"大包干"开始.当时,当于"大包干"的报道铺天盖地,主调就一句话:一包就灵! "大包干"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大包干"是不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大因素?采访农村,观察农村,接触无数个农村致富的典型,我的结论是:引发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不是"大包干",而是逐步放开和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农村,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农业问题再度成为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新闻媒体的农村经济报道承担了涉农信息传播、政策解读、典型引导、社会动员等任务。新时期,农村经济报道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实现"转型升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助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乡村穿行"是绍兴日报以报道"三农"为主的新闻专栏,曾被评为浙汀新闻名专栏.自2006年3月9 日创设以来,专栏平均每周一期,到今年6月已满200期.3年多来,记者深入农村、深入基层,采写了大量反映"三农"的鲜活报道,同时还发起组建了"乡村穿行·三农服务团",为农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乡村穿行"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被誉为绍兴新闻界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7.
"农村工作千万件,档案一线牵",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阐述.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和农村工作的若干重大决定",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进步,更多地依赖于农村档案和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前三十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了对生产力的解放,那么后三十年改革,则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而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突破口,就在于尽快设立"政治体制改革特区",正如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我正式加入大连日报社新区新闻部(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新闻部"),成为一名负责报道农业、林业、海洋渔业、水务、长海海岛战线的新闻"新兵"。东北地区唯一海岛县、黄海前哨长海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你是大连日报第一个跑海岛战线的女记者。作为生长在城市的"80后",我几乎没什么农村生活的经历,农村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三农"报道应该写什么?农村报道能不能具有可读性?采访时和  相似文献   

10.
刘琳  刘尚正 《青年记者》2012,(20):10-11
"三农问题"特指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新闻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地市级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无疑存在着诸多限制,但同时也面临着发行范围多为县城、乡镇这类"报业欠发达地区",有大量农村受众资源可发掘的机遇,因此积极做好"三农"报道,既有利于增加媒体在促进农村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分量",又有利于提升媒体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14,(5):70-71
正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甫一公布,《经济日报》就及时刊登,推出系列时评和解读文章,进行准确、清晰、有力度有深度的宣传报道,营造了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良好舆论氛围。新闻报道形式活。1月20日,第三版全文刊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第一版头条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为题,以彩色图文提示形式,报道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报道对文件内容的提示一目了然,提示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新看点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不让乡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2.
吴锋 《今传媒》2007,(3):38-40
我国农村报刊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过辉煌业绩,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基层报刊征订限额制等政策的实施,大多农村报刊发行大幅下滑,经营陷入窘境.面对新形势,有的农村报刊奉行"逃跑主义",悄悄改旗易帜,变更报刊宗旨和读者定位,进军城市报刊市场;有的农村报刊抱守"悲观主义",虽迫于各种压力留在农村,却认定农村报刊无出路,靠行政摊派或政府补贴消极度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华日报新一轮的改版中,"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承担了改革市县报道、改革农村报道、改革基层报道的重任。这样的探索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相关报道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一段时期以来,提到"农民工",大多数新闻媒体,编辑记者笔下都是"生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弱势群体"等. 2007年,日照日报社另辟蹊径,成功组织策划了<新时代的农民工>系列报道,塑造出了孙靖杰、王立军、刘汉栋等一批新时代农民工先进典型.就是这样一组看似"另类"的报道,轰动了港城,感动了市民.  相似文献   

16.
(一)今年五月间,上海新闻界对身怀六甲、舍己救人的陈燕飞的报道,在群众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被誉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这次报道比较成功,首先是它的时效性强.四月三十日深夜一时以后,《解放日报》接到稿子,夜班编辑立即拆版重排."五一"节清晨,陈燕飞的名字就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这篇报道的及时登出,又一次破除了过去我们对报道先进人物向来不太讲究时效的"传统".根据这种"传统",宣传  相似文献   

17.
"农家书屋"三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全国农村建设20万家"农家书屋",以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并逐步建立起为农民"出书、供书、读书、用书"的长效机制,让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这对广大农村和农民来说无疑是个特大的喜讯,更表明了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18.
加强策划,改革内容 2010年1月以前,《桂林日报》"关注"栏目由于机制原因,经常"无米下锅",转载新华社和外地稿件较多,针对性不强,在读者中没有什么影响.根据这种状况,《桂林日报》从2010年1月把负责"关注"专栏的社会专题部,改成实行采编合一的部室.改革后,采编人员认为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吸引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必须从打造品牌版面入手,大胆创新改革,不断推出以新闻策划为主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李良博 《出版广角》2015,(14):98-100
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国稳步展开.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改变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代之以"个性化"和"多元化",最直观的体现是全面推动了英语选修课的开设.不过,在英语选修课大规模铺开之际,相关的教材建设却还没有完全跟上.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材编写和出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电视媒体终于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的"第一传媒",与之伴生而来的是发展过程中的电视行业的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与"体制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