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事件回放: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 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孙道临先生认为,由于《羊城晚报》要采访的内容是关于"电影百年"的,其中涉及到很多他以前拍戏的情况、他的想法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他的谈话内容就应该属于知识产权,是应该收费的。他说:"我也不是什么采访都要酬劳,我是要看采访的内容是什么,要采访多少时间而定。以前接受采访我也是不收费的,现在主要是因为自己太疲劳,老这样接受采访吃不消,也应该拿点酬劳,还有  相似文献   

2.
忆白石老的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候遇到一位通讯员,他对我说,最近他陪一位老记者去采访,那位老记者好象有写不完的东西,随时都能抓到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他却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我对他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新闻敏感不强。  相似文献   

4.
正你老我老?大师选女朋友的标准就是"漂亮""年轻"和"腿长"。至于个性如何、知识程度如何,他一概不管。他说:"我就是不要老女人。"王志慧四十几岁时,大师就每天哇哇叫:"这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我在山上养病时,有次他们吵着要离婚,于是我下山,到金兰敲他的门。门一打开,他看到我就说:"你来干吗?"  相似文献   

5.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6.
1989~1990年间,我和默老(钱钟书先生字默存,朋辈间故如此尊称)有过几次通信往来,至今我一直珍藏着他给我几封信的手迹。其第一封复信是用毛笔写的,且其中谈到他对《谈艺录》(后文简称《谈》)的一些看法,颇具文献价值,故特郑重介绍给爱好默老著作和书法的广大读者。我和默老素不相识,怎么会想起给他写信的呢?这事说来话长,我得简略地交代一下。我于1988年春办好离休手续,打算从此读点文史方面的典籍,选择的第一本书便是《谈》,因我非文史科班出身,需要补读的书实在太多;而我又年届花甲,不  相似文献   

7.
怀念郭治澄     
魏栋 《新闻前哨》2004,(11):76-77
郭治澄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他虽离我们而去快20年了,但他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记者的形象,一直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8.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出版参考》2005,(2):42-4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9.
海宁 《新闻世界》2008,(4):20-20
记忆中,他一直担心自己会老,像个虚荣的害怕容颜老去的小女人。那时候,他一抬手就可以把我举过头顶,听着我在他头顶咯咯地笑,说,姑娘,看你老爸多有力多年轻。  相似文献   

10.
《档案与史学》2010,(7):63-64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恩师     
范文澜师去世25年了。25年来,他温和的话音常在我的耳边回响,他慈祥的笑貌常在我的眼前浮现。史学界为失去一位敬爱的前辈而惋惜,我则为失去了敬爱的老师而悲痛。25年来,每当我学习、工作取得一点成绩,先想到范老的培养;碰到困难,则想到范老的教诲,不要被困难吓住。25年来,范老一直活在我的心中,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前  相似文献   

12.
2014年,马年。这让我想起了老马——马哈福兹。他的话,不时会传到耳边:“一个人,是否聪明,要看他的答案;而一个人,有无智慧,全凭他提的问题。”托老马的福,想起了5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14.
郭东升 《上海档案》2007,(11):12-13
令笔者每每肃然起敬的这位老局长,不是老档案局长,而是80岁的老公安局长赵五桂同志。笔者与他隔行隔业,年龄又相差了20岁,彼此接触很少,但他对档案的铁心呵护,给我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的令人难忘!老赵局长,上世纪70年代我便认识他,高个瘦削,穿公安装,骑辆旧自行车满城转。但最初与他接触,却还是80年代初我在临清市党史办上班的  相似文献   

15.
商恺同志是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老领导。没有想到,具有这样“三老”身份的长辈竟然要我这个晚辈为他的新作《致青年记者的60封信》一书写一篇序言!当他提出这个希望的时候,我开始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我深知他的为人,很快就理解了他的真心实意,便没有再做什么过多的推辞,就欣然应允了。  相似文献   

16.
长者苏远     
80高龄的苏远是我的老上级、老前辈,我和他相识已50年,从未称过他一次官衔,我对他的称呼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人不因老帕是歌王就轻松地放过他,我们却要把他奉若上宾。说实话,我也喜欢老帕那举世无敌的歌喉,但想到他有这么多钱还要逃税,心里真有些看不起他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当过6年的坦克兵,当时遇到的人有些我在30年后的今天还难以忘记。在这些人中,就有我的老连长辛占廷。当过兵的人都知道,称对方为“老”连长,或“老”排长,那他就是你刚入伍时的第一任首长。  相似文献   

20.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慈祥而朴素的老新闻工作者,顶部全秃,两鬓雪丝的脑袋昭示着他消耗于稿纸堆中的智慧量;高度的近视镜、微驼的背告诉人们他伏案工作的时间量,而健康红润的肤色或许得益于常年的奔波采访与写作。他,就是晋中日报社社长王永祥。 他的形象,他的事迹,贯穿于他33年新闻探索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拼劲,使我想起一首叫作《老树》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