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2.
丁韪良最初以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宁波传教。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加耶稣”的思想。主张传教士把中国文化看成必须重视的一股力量。并设法使其与基督教的优点相协调,主张用西学、教育争取儒教知识分子,改造儒学中与基督教相背离的部分,为实现中国基督教创造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们在教会和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思想文化上极力推行西方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他们针对中国女子教育空白的现实,在各地兴建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其中,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镇江银山门设立的女子学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女子学校。该校最初名为镇江女塾,又称镇江教会学堂,后更名为镇江崇实女中。它是近代以来长  相似文献   

4.
教会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创办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培养妇女基督教徒,客观上对中国东北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  相似文献   

5.
现代的特殊教育是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虽有一定的特殊教育实践和相关的特殊教育思想,但并没有直接演变出现代的特殊教育。现代模式的中国特殊教育始于近代,是伴随着殖民者的后尘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特殊教育事业是出于其传播宗教的考量,也受到殖民特权的庇佑,但对于西方传教士在特殊教育观念的传播、兴办特殊教育的实践以及特殊教育师资的储备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侯集体 《兰台世界》2007,(2S):62-6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化使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建立,是一个从启蒙介绍到行动尝试的过程,是一个从政策制定到实体成型的过程,是一个从萌芽初发到形态完备的过程。本文以西方图书馆思想的影响为线索,阐释我国近代图书馆建立的基本阶段,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建立过程做出清晰的梳理,并对西方图书馆思想在我国近代图书馆建立中的作用做出界定。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基督教会陆续派人来华传教,这与向来信奉佛教、道教的中国人产生抵触,影响最大的当推发生于同治九年(1870)的天津教案,此案令晚清重臣曾国藩名誉受损。长期以来我们接受这样的教育——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播"福音"是一种文化侵略,在这样的语境下往往全盘否定基督教会的有益作为。然而考查历史不难发现,教会与当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初期,由传教士启动的西学东渐运动,奠定了基督教新教在华出版事业的基础,同时,拉开了中国文化向世界近代文明迈进的序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辜璟 《新闻三昧》2005,(5):19-21
近代报刊源于西方,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胫到了19世纪初,报刊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古老的中国传教布道时,也带来了反映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器具——近代报刊,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如,第一份中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蜜蜂华报》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略回顾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为核心的中国"新学"产生、发展之历程,着重对基督教传教士译著西书的规模、内容进行梳理.结论为:基督教新教从19世纪初开始入华传播.中国"新学"是与之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12.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3.
覃辉 《新闻天地》2002,(10):33-34
19世纪以来的西方入侵,不仅仅是要在政治上征服中国,变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而且还要在文化上征服中国,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使之纳入西方的思维轨道,以有利于西方的经济拓展,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化。而中国地大物博,新闻传播于是成了最有效最简便的改变手段,外国传教士则处于中西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藏书楼是近代图书馆的初级形式,近代图书馆则是古代藏书楼的高级阶段,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西方传教士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促进者;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是西方图书馆观念的"传播者",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扬弃者",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奠基者";中国近代图书馆既不是"国故"也不是"舶来品",它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根在中国,它开放和谐、兼容并蓄.由此可见,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全球性和地域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决定了研究近代图书馆的历史必须具备全球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圣约翰书院,是1879年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施约瑟在上海曹家渡附近沿苏州河以南一带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办学宗旨是希望通过介绍西方近代教育改变中国专攻经史的陈旧教育现状,以培养适应在华传播基督教的新型人才。后来逐步扩展,至1905年正式改名圣约翰大学,成为近代中国最早成立且久负盛名的基督教教会大学。顾维钧进入圣约翰书院的那一年,恰逢庚子国难的1900年。大凡危机意识催生忧患意识。从戊戌变法的骤兴骤落,到义和团风暴的旋起旋灭,中国人是在列强刺刀的威逼下以《辛丑条约》的签订跨入了新世纪。在此空前严重的危机面前,少年…  相似文献   

16.
教会音乐是基督教崇拜仪式中的音乐,我国的教会音乐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我国,并通过教会学校的音乐教学这一特殊形式加以传播。而音乐教育作为教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教学模式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俊荣 《图书馆》2002,(4):88-91,85
该文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在晚清时期介绍和创办新式图书馆活动,参与中国图书馆的变革是抱着强烈的个人动机,具有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但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带来了杜威法和新式管理方式及公开、开放与共享的观念。从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产生事实上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撰著介绍西方图书馆,携入创办的西方文献和创建教会图书馆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在明末清初向我国输入西方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姗姗 《历史档案》2015,(2):96-103
"圣谕十六条"在雍正二年(1724年)经过注解,被定名为《圣谕广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宣讲。它作为清代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清初便已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密切关注。传教士翻译《圣谕广训》时,对其语言、风格、宣讲方式等都进行了借鉴、模仿,以用于在中国传教。晚清时,《圣谕广训》在反洋教斗争中的作用也引起传教士的广泛注意,在强烈抵制的同时,对其功能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  相似文献   

20.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编辑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熊月之先生在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将晚清百年(1811年~1911年)西学传人中国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1811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1].基督教传教士的编辑出版活动,特别是西方科学书籍的编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的视角出发.而对其编辑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编辑界的贡献探讨较少,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