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河南省4所高校的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嵌入、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嵌入、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工作嵌入、工作满意度是预测其离职倾向的显著变量,工作嵌入在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率是衡量教师队伍稳定和组织认同的重要标志,关乎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未来。离职倾向是离职行为中最具有预测力的变项。通过对321份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实证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现状及其原因,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处于中等偏低程度;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均呈显著负相关;工作满意度相对组织支持感而言,对离职倾向更具预测力;组织支持感通过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和掌握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支持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采用离职倾向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及自编幼儿教师职业认同问卷形式,对运城市内30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离职倾向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职业认同和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支持对离职倾向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对离职倾向的间接影响是通过职业认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以161名高校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探究高校初任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及其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是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二是职业倦怠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离职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有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以降低教师离职倾向,促进高校初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江苏省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依据,探究了经济报酬、工作环境、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对编外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发现编外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总体状况不太理想,有一定的转编和离职倾向。建议从激励机制出发优化编外辅导员满意度,稳定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的成功就业关系着学生的个人以及家庭的幸福指数,它也是衡量高校建设发展的标尺,良好的高校就业率也有助于降低社会危险系数,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方面,高校辅导员具有与生俱来的诸多优势。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促进辅导员积极的参与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这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崇 《思想教育研究》2009,(Z2):166-170
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倦怠状态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家庭和谐和人际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况下,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研究表明: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辅导员工作满意感有显著相关关系,成就感降低越少、情绪衰竭越少、去个性化越低,工作满意感越高。  相似文献   

8.
于立东 《教师》2014,(20):105-107
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影响辅导员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外部情境因素和辅导员的归因特性是职业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职业倦怠与归因互为因果,职业倦怠源于归因,归因能够影响和改变职业倦怠的程度。基于归因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治理倡导宽松、包容、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主张高校应营造科学、务实、民主、温暖的学校育人环境;辅导员应改变、改造、提升个体特征因素。  相似文献   

9.
调查表明,首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负荷、工作责任、发展前景、关系与支持、评价指标、工作效能感等方面;不同性别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主要工作压力源不同;工作年限对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源范围影响不显著。当前,过大的工作压力对辅导员造成了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甚至使一些辅导员产生离职想法。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  相似文献   

10.
教育,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高校的教育尤为如此。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工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而从事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就是高校辅导员。学生步入大学最先接触的就是这一群体,可以说高校辅导员是他们的引路人和最熟悉的"老师"。如何减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提升他们对自己从事职业的幸福指数对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从更全面的角度解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对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是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一种内在的感受和态度,即辅导员对其全部工作的满意状况的主观反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出勤率与流动率的重要因素.而从教育规律来看,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状况,才能在学生教育培养和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校辅导员离职流动现况,从离职意向意涵出发,分析造成辅导员产生离职意向的关键因素,尝试通过完善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多方体系,搭建多重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强化其自身对职业的认可,从而有效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自编高校辅导员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调查问卷对208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获取了9个因子,分别是自我实现与发展、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职业压力、物质生活、科研、躯体功能、教学能力、休闲娱乐.并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和职称为自变量对上述因子进行方差分析,以揭示高校辅导员的现状和身心状态,帮助辅导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随机抽取的国内7个城市25所高校的68名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为对象,以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Meyer和Allen的离职意向问卷为工具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离职倾向相当严重;性别、婚姻状况和参加工作年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有影响;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等全部三个因子均对离职倾向有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因子对离开组织倾向也具有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自编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283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同时,以162名高校专任教师为对照组考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结果发现:1)与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的情绪衰竭得分高,非人性化、成就感低维度上的得分低;2)工作年限为1~3年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10年以上辅导员;未婚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已婚辅导员;3)4个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工作负荷与压力、领导支持与认可对情绪衰竭有正向预测作用,领导支持与认可对成就感低、学生表现对非人性化有正向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6.
面临当前新的教育形势,通过问卷调查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提出利于辅导员身心发展的建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对边疆某省区8所高校的117名专职辅导员进行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两个变量中的因素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水平,职业倦怠出现的更早一些,工作压力出现的高峰比起职业倦怠要晚,高校管理部门应关注并予以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该调查从辅导员工作自信心、支持系统、工作时间付出、学校对辅导员考核的合理性及对辅导员培养、薪酬待遇等方面对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分析。明确得出自信心、支持系统、合理的考核机制、薪酬待遇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成正相关,其余工作时间的占用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成负相关;并从内外部环境因素对如何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给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8.
自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及学生家庭的幸福,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稳定也有巨大影响,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当前高校教育体制下,就业工作主要是由招生就业处负责实施,辅导员是落实就业工作的一线人员。本文从完善辅导员素质结构出发,探讨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构建,以期更好地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阵地,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关注辅导员职业发展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面对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思路、统筹处理,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如此,方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文章通过对四川省高校辅导员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和计量分析,得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现状,提出了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六大因素:学历、工作年限、高校属性、信任尊重感、工作状态和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