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假新闻防不胜防,今年春节尤其密集.“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事件,是一名不愿去农村婆家过年的江苏网友与丈夫吵架后写的泄愤帖;“除夕只让做饭不让上桌,城里媳妇怒掀桌”的话题,是某微信公众号为博眼球而编的故事;令人大跌眼镜的“东北农妇组团约炮”的见闻,也被证明是假新闻…… 以往出现反转新闻后,总有人抛出“假新闻中有真问题”的观点,这次也不例外.尽管那几则热闻已被证伪,依然有人说它们反映的城乡差距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是真实的.此种论调极具迷惑性,不仅在网络舆论场很有市场,而且得到了一些媒体的支持.但事实上,“假新闻中有真问题”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谬论.  相似文献   

2.
赵金 《青年记者》2016,(21):25-26
今年上半年,关于反转新闻和由“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再次引发的“假新闻真问题”的讨论引人关注.关注点,一是把反转新闻简单地认定为假新闻,并对媒体进行激烈的批评;二是对“假新闻真问题”依然有“宽容体谅”的声音.这提醒我们:新媒体环境下,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许多既有的原则理念已被淡忘,需要我们去厘清和强调;一些新情况要以新的理念去应对,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与虚假新闻报道相关的讨论中,一种常见的论调是:虽然这则新闻是假的,但它反映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真问题.“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被证实是假新闻后,还是有人坚称它反映了城乡差距悬殊、“凤凰男”结婚难的“真问题”;媒体调查发现“北京某学区房单价46万元”纯属子虚乌有,但依旧有人坚持认为这则假新闻广为流传背后的天价学区房问题、教育资源不均等“真问题”仍值得关注. 这种论调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却站不住脚.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应该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真正严谨的逻辑推理也应以分析新闻事实为起点.如果新闻事实被证伪、被辟谣了,与之相关的评论就成了“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来不认为假新闻会在实质上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于,它从来都没有构成过真正的威胁.这并不因为虚假新闻仅占据着极微小的比例,也不仅仅在于它们很容易被验证识别,而在于与那些显性的假新闻相比,那些潜行在新闻业、像幽灵一样渗透于媒体的东西才是真正可怕的邪恶力量.假新闻不具有动摇媒体公信力的现实影响力,但其他一些势力却能够做到,它们才是真正的敌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年夜饭像一个句号,结束了一年的辛劳,也承载了一年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很痛恨假新闻,但是什么是假新闻呢?可能一般人会认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才是假新闻.这类假新闻往往比较吸引人,尤其是被戳穿以后,会有较大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8.
媒体应该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似乎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笔者却想从最近的两条假新闻说起。这两条假新闻把新闻界搅得不得安宁:一个是"纸馅包子",再一个是"天下最狠毒的后母",这只是两个极端案例。流行的网络文化使得许多事件变得真假难辨,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大众的价值观发生偏移,在一系列的恶炒和恶搞中,值得人敬畏和认真的东西越来越少,甚至在相对传  相似文献   

9.
再谈假新闻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新闻的成因这个问题,由于关系到假新闻的源头,进而关系到假新闻的最终遏制途径,向来是假新闻研究的重头戏,以致被人认为是不再有新意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周婷 《青年记者》2014,(1):35-36
假新闻指违背真实的新闻。①假新闻年年有,并不断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有些假新闻,通篇看好像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然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种看似真实的新闻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并非因为事实造假,而是因为新闻中部分新闻要素失实或被遮蔽了。表现形式2011年对于"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公众对这件事情的思考被媒体报道引向一个极端:认为18个路人冷漠无情,见死不救,有网友甚至对肇事司机和18个路人进行"人肉搜  相似文献   

11.
假新闻的成因这个问题,由于关系到假新闻的源头,进而关系到假新闻的最终遏制途径,向来是假新闻研究的重头戏,以致被人认为是不再有新意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来不认为假新闻会在实质上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于,它从来都没有构成过真正的威胁。这并不因为虚假新闻仅占据着极微小的比例,也不仅仅在于它们很容易被验证识别,而在于与那些显性的假新闻相比,那些潜行在新闻业、像幽灵一样渗透于媒体的东西才是真正可怕的邪恶力量。假新闻不具有动摇媒体公信力的现实影响力,但其他一些势力却能够做到,它们才是真正的敌人。  相似文献   

13.
最近获悉两则真实的荒唐故事:一是炮制“徐洪刚爱上了打工妹”的假新闻的作者在报上向读者公开道歉;一是黑龙江日报记者从西安《家庭之友》杂志刊登的通讯《45年前的恋人从死亡名单上走来》一文中受到启发,对文中的主人公进行追踪采访,结果“踏遍青山”,不见其人,原来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杜撰的假新闻.不久前,笔者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举办的第18期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上,与新华社高级编辑文有仁同志谈起此事,老教授道出了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对假新闻现象的痛心与忧虑:“我们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要负起‘打假’的责任.”作为一名宣传干部,笔者也常以拙笔撰写新闻稿,是业余通讯员大军中的一员.假新闻事件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些假新闻之所以屡屡见报,报社编辑固然有责任,但许多假新闻来源于我们业余通讯员之手,不能不令人感慨.我想,我们每个业余通讯员都应有“新闻打假从我做起”的自觉性.在向新闻单位投稿时务必慎重,对那些道听途说的故事即使“新闻性很强”也不要轻易动笔,务必采访调查清楚;对自己拿不准的数据等材料也应逐一核实;更不要明知真相却肆意曲解,为我所用地添油加醋处理之后投递给报社.  相似文献   

14.
借助电视生动直观、声像兼备、图文并茂、善于渲染气氛的巨大优势,CCTV春节联欢晚会日渐成为十亿多中国人最重要的年夜饭之一,并逐渐演变成了现代中国人过春节的一个新符号、一个新标志、一种新仪式。在中国,节日电视化的趋势还有被进一步强化的可能。每年春节前一个多月,各种媒体就大张旗鼓地报道“CCTV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的进展情况,提醒着、引导着观众的收视欲望。可是,年后从媒体到网络以至民间口头上,对节目、主持人、演员的褒贬、挑剔、抨击却又铺天盖地。这是为什么?难道广大观众不喜欢,不需要了吗?不是,如果说春…  相似文献   

15.
新年之初,媒体传来了"馒头必须是圆的"新闻,这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我甚至没有点击,因为我以为政府部门不可能作出这样弱智的规定.后来证实,这果然是假新闻.不过很快,这条新闻被"网骂"过后,忙碌的人们的注意力又在汪洋信息中游荡了.网络传播的快捷既加快了有效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加速了一条假新闻的破灭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叶舟 《青年记者》2017,(3):30-32
黑暗中,屏幕上打出了一行字: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 的确,一个伟大的时代,必定有自己伟大的新闻和故事.在这样一个历史讲述而非讲述历史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离其间,势必成为其中火热的一分子,加入这个集体的唱念当中.星汉烂如沸,狂飙从天落,伟大的新闻和故事不惟来自领袖和头羊,可能更源自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凡俗的日子,那些眺望的目光以及勇敢的心.  相似文献   

17.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假新闻虽是新闻界深恶痛绝的公害,却屡打不绝,除了个人主观造假或故意放纵造假外,新闻媒体屡被忽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的新闻可称为.被策划假新闻".揪出.狐狸尾巴",媒体才不会被忽悠."被策划假新闻"的"狐狸尾巴"有很多,最常见、最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19.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   假新闻泛滥现在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1]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已经为中国新闻界蒙羞,这是事实.   ……  相似文献   

20.
冯越 《今传媒》2003,(6):33
随着假新闻不断被揭露,在严格打压的声势下,某些报刊上又出现了一类假新闻的变种,我姑且将其命名为“疑似假新闻”。它写了很生动的故事,但故事中到底是何人何事,一概如云如雾一样模模糊糊,不可捉摸;故事之离奇令人咋舌,超出人们的正常想象,根本不可相信!而要细考此新闻到底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何故,从文字中却又没留下一点儿可以查考的线索。你说它假,你没有根据——难道你有精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