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中国的诗词讲意境,散文也讲意境,舞蹈、绘画、音乐无不讲究意境。大凡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无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意境美。意境这一概念,始见于相传为唐朝王昌龄所作《诗格》,他谈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之后的中、晚唐诗人和  相似文献   

2.
正境地,境界也。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与意境相通,但深层理解又比意境的内容宽泛许多。王昌龄《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思想境地,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石涛《画语录》则从经营位置入手,把境界定义为"分疆"(即构图,这对绘画的创作来说有一定道理,因为物境、情境、意境都是通过构图来表现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则有:"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  相似文献   

3.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观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能诗擅画,又精于音乐,常将绘画、音乐之理 入诗,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写景诗中尤为多见.本文着重从他独特的 现物方式——无我之境、把绘画技法融于诗而达到完善的意境,以及王维诗在艺术技巧方面 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意境,原是中国诗歌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是诗的专利。现在已经扩展延伸到一切文学艺术领域,大凡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具有了一种融融的诗意,人们便称誉其有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渐次发展起来的美学规范。首先,提出“意境”概念的当推《诗格》,相传为王昌龄所著。他说“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第一句即‘们以境界为最上”,以‘境界”、“意境”统领全书评论,把意境提到判别诗歌轩轻的最高标准。意境,又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现在一般认为物境和情境分别指诗中的意象和感情;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  相似文献   

9.
音乐与绘画都有其各自特点,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着。音乐是听觉艺术主要以情感为主要特征,绘画是视觉艺术主要以造型为主要特征。两者相通之处都要创造情境交融的意境。教学中如何把听觉与视觉融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去感悟音乐与绘画的情和境,寓学习与快乐之中呢?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与绘画都有其各自特点,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着。音乐是听觉艺术主要以情感为主要特征,绘画是视觉艺术主要以造型为主要特征。两者相通之处都要创造情境交融的意境。教学中如何把听觉与视觉融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去感悟音乐与绘画的情和境,寓学习与快乐之中呢?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12.
试从王昌龄《诗格》中提出作诗的必要条件,即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的角度,提出古诗英译忠实性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境理论的发展早已为我们确证,意境的构成远非"情景交融"的二元结构,王昌龄所提出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已能够在颇多的诗歌中得到有机地融汇,呈示出由实到虚、由浅入深、逐层升华的动态意境结构。雨巷诗人戴望舒大胆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精神,以纯主观的现代性物境,折射出多维的情境,深层次上则呈示出与天冥合、天人合一的最高意境。本文试以现代意识来解析,证明诗人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借鉴与融汇。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的"五个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就是"在情境中发现疑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应创设学生独立研究的情境"。  相似文献   

15.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16.
彭小萍 《考试周刊》2007,(34):111-112
霍建起的影片情境优美感伤,物境清新明丽,情境与物境交融,颇有中国古典诗词风韵。他的一部电影就是一首诗,将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情境与意象具体可感,从而使影片的"情"与"景"浑然一体,在优雅伤感的意境中,传达了导演对亲情、爱情,甚至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是物化于情,情之升华得的“真”,是一种表达内识,哲理和生命真谛的最高境界。译诗的难处就在于如何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传达原作的意境。本文通过对唐诗《夜雨寄北》不同译文的对比,以期探讨如何再创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一、意境的产生及发展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形成于唐代 ,最早可见的“意境”这一词当出于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 ,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相似文献   

19.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探寻王昌龄提出的"诗歌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物、情、意,以深度解读文本、对话作者。  相似文献   

20.
韩卫红 《现代语文》2010,(12):92-93
诗歌是运用精炼而富有节奏的语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塑造形象、表现思想、抒发感情而义高度概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韵律和简约凝练的语言等特征,无不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施展空间。通过情境教学再现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意象,促进学生对意境的把握。本文着重从音乐和绘画的角度探讨占典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