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针对现有中国特色创业教育模式不足的现状,在福州大学创业教育前期探索和福建海峡经济文化协作交流中心青年大学生创业帮扶实践基础上,借鉴台湾育成中心成功经验,提出了基于台湾育成中心经验的“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阐述了基于台湾育成中心经验的“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的三个关键概念,并对基于台湾育成中心经验的“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和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于台湾育成中心经验的“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的特色;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2004年第9期《历史学习》上刊登了梅丽老师《“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中美建交”》一文。该文认为,美国“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我认为该文的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不是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而是“中美建交”。一、《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3.
实现国家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顺应历史潮流而提出的一个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这是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尊重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大陆与台湾统一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几年来,台湾及海外人士对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种种模式,其中有“多体制国家”、“一  相似文献   

4.
概述“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由来、基本思想及“一国两制”的三种模式;阐实行“一国两制”的几个条件;将“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与“非一国两制”模式进行比较,指出台湾当局在“一国两制”上的种种误导;最后得出“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两岸实现双赢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王国永 《天中学刊》2002,17(4):86-9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确定“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外部条件;2.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内在依据;3.美蒋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直接动因;4.台湾问题不同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和国共曾有两次合作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冷战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来分析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即从“遏制”到“接触”,到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原因及过程。同时也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提出了自己对今后中美关系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张少男 《历史学习》2006,(12):26-26
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一位同学在研读《开罗宣言》这一内容后向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澎湖列岛属于台湾,然而《开罗宣言》在表述上为什么将台湾与澎湖列岛并列起来?其实《开罗宣言》的草案上只提到战后日本应归还所霸占的台湾,而未提澎湖列岛。后来经过中方代表严谨、慎重地考虑后在修正时增补了“澎湖列岛”。这是国民党将领杨宣诚在开罗会议上为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作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2004年10月21日《环球时报》刊登了题为《中国代表修正(开罗宣言)》一文(作者:马骏杰),披露  相似文献   

8.
论40~5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鲜战争为界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从明确支持台湾回归中国到公开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 ,从“不介入”台湾问题到武力侵占中国台湾海峡的两大变动。这两大变动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台湾是否纳入美国的亚洲战略轨道 ,是否与美国的全球利益有利。美国的利益需求才是美国对台政策变动与稳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相似文献   

9.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节”,你知道这个重要节日的由来吗?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因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以一纸屈辱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忙于“反共”、“剿共”,在台湾问题上对日妥协。蒋介石只敢在国民党高层内部表态:台湾是我们的领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2月26日,《商业周刊》公布台湾第一份“台湾大学生竞争力调查”结果。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大学生的竞争力这一话题,该刊特别邀请了三位企业界知名人士,针对台湾与大陆大学生未来竞争态势、如何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等问题,提出看法。以下是座谈会上前飞利浦全球副总裁罗益强先生的会谈纪要。  相似文献   

11.
1975--1978年,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提出“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他的贡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作为新时期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科学决策,体现了高超的民族智慧。从历史的渊源来看,这种策略在古代也屡屡被历朝运用。“一国两制”原本是因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香港、澳门回归之中,也必将会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童伊 《科技文萃》2001,1(1):146-150
近年,随着台湾的领导人在对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不断玩弄各种手法,台湾局势更加复杂严峻。台湾文坛有关台湾文学的性质、源流、归宿、地位问题之争,随着时局和政坛的变化,也波谲云诡,变幻不止。争论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把“乡土化”、“本土化”蜕变为脱离统一的中国文学而“独立”的“台湾意识”、“台湾文学”,为“台独”张目。最近,台湾当局又公然决定在全岛的大学里设置“台湾文学”系、所,着手编印教材,开列课题,大批划拨经费,大量招兵买马,而把中国文学列入了“外国文学”的系列,在文坛上和文学高等教育领域里树起了“台独”的黑旗。  相似文献   

14.
台湾问题,一直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在很多省市的试卷中都有反映,今年江西省、南昌市的中考政治试卷中又考了这个问题。那么在台湾问题上中考究竟会怎么考呢?作为考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不管中考怎么考都应掌握教材中有关台湾问题的基础知识,如“一国两制”的含义、基础、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前提和“一国两制”的意义等。其次,要关注近一年来的社会时政热点。如:①台商春节包机,这是1949年以来台湾和大陆首次实现“双向对飞”,也是56年来大陆航班首次飞往台湾宝岛;②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  相似文献   

15.
1981年1月1日,詹宏志在《书评书目》发表《两种文学心灵》,论及台湾文学是否属于“边疆文学”问题,引发了“台湾文学地位论”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产生了不改变台湾现状实现祖国统一的初步设想,决定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些设想和探索,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最初着眼点是台湾问题,由于在台湾问题上迟迟未取得进展,就把它定位在香港问题上。在长达两年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认识越来越明确、深化了,最后形成了一个理论化、实践化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17.
“突现”一词的意思本是“突然出现”。例如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一点点的小事都足以使他深思熟虑的焦虑着,何况这不平常的突现的一星红光。”(《汉语大词典》)然而,在当前的报刊、杂志中,却时常见到“突现”以新的面孔亮相于大众面前:虽已入秋,老人光着上身躺在病床上,锁骨异样突现。(蒿连升《千里驱车为助老》,摘自1999年10月20日《经济日报》)因此,“两国论”的提出突现了台湾问题的紧迫性。(《台湾:要害在于“国家化”》,摘自2000年3月11日《环球日报》)然而,随着陈运鹏的退休,中国游泳出现了群…  相似文献   

18.
台湾爱国作家吴浊流(1900—1976),从1936年发表短篇小说《水月》之后,在文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奋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中篇小说《波茨坦科长》、短篇小说《陈大人》、《先生妈》,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优秀之作,是众所公认的;他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创立“吴浊流文学奖”,筹办“台湾文艺资料馆”,对台湾新文学事业的辛勤奔波和无私奉献,是众所  相似文献   

19.
陈宁 《早期教育》2003,(2):24-24
2002年10月31日,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安徽、香港、台湾等地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师会聚厦门大学,纪念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诞辰110周年。 开幕式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陈先生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我们今天的教育却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倒退,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朱副司长剖析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终身教育”和“以幼儿发  相似文献   

20.
解决台湾问题,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的方式,一种是非和平的方式。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存有歧见。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着眼于现实与未来,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然而由于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一国两制”构想未能首先运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而是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事实证明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非常遗憾的是,此一构想却遭到了台湾当局与极少数别有用心人的竭力反对。他们提出与“一国两制”相对立的主张,反对“一国两制”。为尽快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