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诗求解     
数字,是表示数目或次序的,它质朴无华,甚至有些枯燥,但如果将它作为修辞手段,巧妙地运用于诗句,就会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使作品情趣横溢,诗意盎然。试举几例:(例一)清代文人郑板桥,在一个下雪天路过一家酒店,想歇息一会,适逢几个秀才正在饮酒赋诗。他们看郑板桥气度不凡,就请他喝酒御寒,并洋洋自得地向郑板桥炫耀自己的诗作。郑板桥听了直摇头,觉得没有一首位得称道的。于是,秀才们要郑板桥作一首。郑板桥驻视纷纷扬扬的雪片,脱口而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片。”语音未落,几个秀才使窃窃私语取笑:这人只…  相似文献   

2.
被人誉为画、诗、书三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聪颖,性格落拓不羁。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除了做过十来年七品芝麻官之外,其居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存世。郑板桥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外做官时写给堂弟郑墨的16封家书中。郑板桥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又在外做官,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都是通过郑墨进行的。郑板桥在为刊行家书所撰写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中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  相似文献   

3.
3.这天,秀才到学堂找郑板桥,说是前晚月明之夜.出外赏夜景.见塔顶有一老鹰.之后得一上联:“鹰歇塔顶,月照鹰,影移鹰未移。,让郑板桥时下联。 4.郑板桥批微一笑,头一歪.恰见西边高琦上叭着一只大花猫,正一动不动盯着一只飞斧的蝴蝶.便 5.秀才见郑板桥小小年纪竟能将自己没能作出的下联对得知此工整,不由一惊,但仍表现出一副不质一顾的样予。卜卜随口吟出下联:“猫伏琦头,风吹猫.毛动猫不动。”郑板桥吟联劝狂生@心源 @孟春 @孟盈旭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声誉最高的一位,他天资奇纵超越流辈,诗、书、画有"三绝"之誉.他又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然而却只做了个七品官,一生故事不少. 郑板桥的画,声誉很高.但据传说,他从不给权贵作画.  相似文献   

5.
正走近名人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郑板桥天资聪慧,三岁识字,到八九岁时已能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后来做过县令。为"扬州八怪"之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一天夜里,天冷月黑,外边还下着小雨,郑板桥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越睡不着越听着屋里屋外有动静,越像有动静越想仔细听,忽然听到屋门有响动。他想:这不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名(?)。字克柔,江苏兴化人。经科举,他考中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过士,曹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省)、潍县知县。  相似文献   

7.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18):32-33
主持人龙吟:正所谓峰回路转、苦尽甘来,一度卖画糊口的郑板桥.在年届四十之际似乎迎来了转机。他在科举考场上佳音频传,出仕有望。乾隆元年.郑板桥终于成为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读书人希望在考场上崭露头角,以此博取灿烂的前程。即便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几百年前的清朝学子郑板桥了。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郑板桥大半生都在仕途之路上拼搏。在晚年《自序》中,他仍在说谋求官职"乃是正途",认为科举制度"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郑板桥的上述观点多少有些道理。现在,人们把科举制度一棍子打死,不免有些偏激。例如清朝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一套规范,分童试、乡试、会试三种,乾隆二十六年以后殿试也成为了定制。童试即童生试,是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所谓"进身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称  相似文献   

8.
一、苏东坡赶考相传苏东坡年轻时与两个好友乘船赴九江二门考试,因洪水误了考期.考官吟一上联要苏东坡对出,如对不上不允许补考.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学子,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抵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才思聪颖,略加思考,即对上:“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年考场,四返三往到二门,一心要进.”下联巧妙地“倒顺数”对上联的“顺数”,这一行三人当然破例被允许补考.二、郑板桥赏雪相传郑板桥一次外出,见几个秀才在赏雪,他随口吟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秀才们听…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居七品,以其书、画名,名列“扬州八怪”之一。晚年弃官,以字、画谋生糊口,极为清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三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为进士。他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郑板桥在一封家书中说:“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须长其忠厚之情,驱黄残忍之情,不得以为犹了而姑纵惜也。”郑板桥认为,凡纨绔子弟,自小养尊处代,不求上进,势必没有出息.而穷家孩子,勤俭刻苦,奋发图强,有不少是很有作为的。“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他认为自己虽是个“七品”小官,但比贫苦巨姓优裕得多,很担心儿子会滋生优越感而不思进取,成为…  相似文献   

11.
读郑板桥     
在中国历史上,郑板桥是一个并不算大的人物。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清代有几个皇帝,也不知道什么"扬洲八怪",却记住了一个名字:郑板桥。郑板桥出生于扬洲兴化的一个书香门弟,早年家道破落。青年时期的郑板桥在勤奋读书、  相似文献   

12.
偶然不偶然     
<正>清代,江南有个名叫朱然的人,小时候不认真读书,大了也只喜欢玩,因此,几次参加考试,连个秀才都没有考到。几年过去了,朱然考上了秀才。过去与朱然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观赏书法和绘画作品时,总会看到一枚或几枚印章。印在题款处的是作者姓名章,还有些散见于作品首尾的印章则是闲章。闲章曾被称作“中国画中的押留印”。我国许多学者和名人都有其闲章。有趣的是,他们对闲章用语的选择很是讲究。可以说,闲章从一个或几个侧面反映了使用者的生活情趣、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郑板桥是人们熟知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用于书画上的闲章很多,如“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等,但尤以“七品官耳”最  相似文献   

14.
二、初试啼声 2.秀才 (一) 秀才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上小学时就喜欢谈古论经,就有了“秀才”的雅号。上完高中,秀才再没上大学二学,背一捆书回村了。秀才还常谈古论经,有时就抱着几斤沉的书本子猛啃,啃够了,就做庄稼活路。耕刨播锄都干,和村里人没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15.
赖帐财主     
清朝年间,山东滩县有个冯财主为教儿子读书,请秀才方正做了家庭教师.方正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辛苦了一年.到了年底,冯财主想赖掉工钱,在纸上写了个“’字,让方正认.方正不认识,财主就说他误人子弟,一两银子也不给.方正为此事气得大病一场,就写了个近40厘米见方的“”字,张贴出去求教.凑巧,这启示被私访的新任县令郑板桥看见了.郑板桥觉得事出有因,便找到了方正,问清原由后,他气得立即吩咐差人去找冯财主.冯财主来后,狡辩说:“此字是屋檐头的水落到石板上发出的‘滴、滴、滴’声的‘滴’字”.郑板桥一听,不动神色,…  相似文献   

16.
说明郑燮,字克柔,一字理庵,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康熙时中秀才,雍正时中举人,乾隆时中进士。做过范县、朝城、潍县令。以诗、书、画三绝驰名,是“扬州八怪”之一。今年是郑板桥诞生290周年,笔者整理了他的三种作品,拟陆续发表,以示纪念。(一)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印的《郑板桥集·补遗》,载《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曾见过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从作者跋语看出,这廿四首竹枝词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稿本。这廿四首竹枝词,有的是四十首中所看到的。两种竹枝词文字歧异不少,排列次序也不尽相同。《板桥词钞·自序》云:“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将廿四首与四十首两种竹枝词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郑板桥改诗的“一片苦心”。(二)日本藏《郑板桥手批余稿》所谓“手批余稿”,即判词。是将郑板桥做县令时审案所写的判词条,黏贴成册。中国历史博物馆、李一氓先生等均收藏郑板桥判词册,已发表。《郑板桥手批余稿》载于日本杂志,中国不易见到,有机会时当予以发表。(三)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郑板桥集·补遗》不载楹联。我和友人从墨迹、拓片、照片、影印本以及书籍记载、口头传说等方面,收集到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这些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板桥的生活、思想、交游等情况,不能认为“研究价值不大”。现先发表此篇。1983年,卞孝萱于北京。  相似文献   

17.
<正>从前有个老实人,不懂得丈人说客套话的意思。有一天,他向一位秀才请教:"‘令尊’二字是啥意思?"秀才看他没什么学问,便耍他说:"这‘令尊’二字是称呼人家儿子的。"说完,秀才暗暗得意,掩嘴而笑。老实人信以为真,便回问秀才:"你有几个令尊?"秀才闻听此言,非常生  相似文献   

18.
有一则笑话中讲,有个人问自称熟读经书的秀才:“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那么这七十二贤人中有几人已经成家,几人还未成家。”秀才无言以对。那人便道:“《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那就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题过的匾额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匾。 据考证,‘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云峰山多碑刻,郑板桥曾专程到此观郑文公碑,并借宿于山间茅舍。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湖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令郑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提笔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更难。美于中,顽于外,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字是‘院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早在少年读私塾时.他就已表现出非凡的才智。一次,老师带着他们几十个学生去郊外春游,突然,在傍山的小溪木桥下发现了一具小姑娘的尸体。老师见后脱口吟出一诗,诗云:“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魄随波转,七魄泛波涛。”老师即景赋诗,博得了同学们的一片赞语,唯有郑板桥没有多大反映,眉宇间还露出了陷入沉思的神情。郑板桥从小禀性聪颖,再加上平时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这时,老师脸带笑容地走到他面前征求意见,只见郑板桥很有礼貌地抬起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