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信息化时代,城市群经济增长与信息技术因素、城市集聚效应、劳动力资本投入、研发资本支出等因素密切相关,构建了基于信息化的城市群经济增长实证模型,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市群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特别是京津冀城市群电子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减弱。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由于战略定位和产业基础不同,在未来城市群发展中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经济增长模型对2000年~2018年内蒙古经济增长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选择了劳动力、技术进步、物质资本、能源消费等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其对内蒙古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内蒙古劳动力的投入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很大;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对内蒙古经济增长影响较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与美国新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SH理论方法对美国新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2010年的经济增长做出预测。从测算结果看,新经济既不是劳动力经济(劳动力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大于60%,1850年以前的美国经济),也不是资本经济(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大于60%,如当今中国的经济),也不是知识经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大于60%,如当今美国硅谷的经济),而是一种科技、资本、劳动力高度均衡的经济,其发展方向是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4.
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现代制度理论,选用交易费用、所有权、市场化程度作为度量制度因素的指标,建立了包括国民经济产出、资本投入、劳动力、制度在内的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量化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在1978到2004年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文章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要比劳动力与物质资本的弹性系数都小,说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劳动力与物质资本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小。结合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与区域增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扩展的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框架,构建了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分析模型.利用中国2 5个省市区1 981~2 0 0 0年的GDP及其构成数据、劳动力投入数据、商品出口以及它们的派生数据所构成的截面数据,计算分析了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变化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情况.对模型的估计发现:( 1 )不仅区域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区域出口的增长对区域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其中,以资本投入增长对区域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增长的作用;再次是出口增长的作用.( 2 )区域出口波动对区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介绍经济增长源泉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对云南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各个不同阶段各自对于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份额。  相似文献   

8.
专利等知识产权是温州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助推剂”和“航向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证明:专利要素比资本和劳动力对温州GDP增长的影响小.目前,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依旧是: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带动经济的增长.产学研相结合、专利与标准相结合、产业集群与知识产权发展相结合以及技术提升品牌建设与先进生产模式相结合,是温州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研究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演变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文章对罗默模型(即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改进,将资本、知识和劳动三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要素的增长方程以及经济系统稳定状态分析模型。文章选用2000—2017年陕西省经济建设数据进行实证,测算内在动力的增长率、贡献率,并分析陕西省经济系统的稳定状态。研究表明:资本要素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随着时间的变化,资本要素的比重逐渐降低,知识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增长点更多地要依靠优化资本要素配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要素,以及高质量的劳动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梁涵  姜玲 《软科学》2013,27(1):50-55
构建了一个包括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空间资源三个投入要素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城市经济增长的规模经济来自于未补偿的知识溢出效应,并假设这种溢出效应以外部性作用于资本要素,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引入区位因素虚拟变量,针对沿海—内地两大地带之间和内部分成三种观察组,分析了城市经济在包含区位因素下的增长机制。结论为:2004~2005年间中国城市经济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增长阶段;城市经济地带性差异显著;水陆口岸对于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航空口岸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科学与技术变量,基于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采用全新的视角分析科学与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科学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效率不高;资本和劳动力的绩效总体较高;科学与技术管理与资本劳动力管理存在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2.
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重要因素,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若仅将其作为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会忽略技术进步范畴内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技术进步进一步分解为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通过C-D模型和索洛增长模型分析其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6.13%,其中人力资本的贡献为39.796%,科技进步的贡献为12.657%,规模经济的作用不大,表明内蒙古应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相关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力是影响高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已有研究对技术因素及其相关政策影响的分析关注比较少。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替代因子表示技术进步和政策优惠因素,采用面版数据,对广东省高新区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构建高新区增长模型。并通过高新区增长因素的比较研究,找出广东国家级高新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内江科技》2015,(7):36-38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石,目前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人口劳动力、贸易投资、科技教育,和资源环境等七个领域。在油田企业科技成果效益评价中应用该模型来剔除如管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经济  相似文献   

15.
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各地区的自主创新、省际之间的技术溢出以及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构造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西部地区的空间效应最为明显.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看,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靠对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投入拉动;一个地区对R&D的投入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通过技术溢出显著影响与其地理位置邻近的地区的经济增长,且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越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虑到信息化、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根据我国31省市的截面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测度了我国信息化与经济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的产出弹性最大,信息化弹性次之,劳动力弹性最小;经济增长、职工工资、教育投入对信息化具有较大的贡献;我国的经济增长是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应用联立方程模型,较准确地仿真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资本因素在宏观经济中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四大经济区典型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个方面考察资本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机制,这四个经济区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发现物质资本因素与人力资本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省从业人员、总抚养比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城镇家庭每户就业人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则不显著。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政策建议:物质资本因素仍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但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物质资本还取决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总量,质量和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各地区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引进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数量。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因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分析了造成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几种解释:测度方法的失误、投资收益的时滞、利润再分配或者转移、管理失误、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与能源危机、技术创新放慢以及公共政策失误等。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生产率增长和GDP增长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IT生产率悖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9.
智力生产要素是最先进的生产要素知识(含技术)生产要素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50年代,西方新古典派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注重资本和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认为知识和技术是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向前发展,知识在投资的过程中,对于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以及在这些生产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方面,是其它生产要素不可比拟的。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认为,随着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经济中,回报率会递减,然而,这会被新技术的注入所抵消。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这…  相似文献   

20.
杨福霞  杨冕  聂华林 《资源科学》2011,33(3):460-467
在能源战略中,作为投入要素的能源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且这种替代效应对未来能源节约将发挥何种作用,已引起学者们较多的关注。基于1978年-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资本存量及劳动力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在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因果关系的前提下,计算了能源与非能源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同时,考察了各投入要素技术进步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冲击作用;在样本期内,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的平均替代弹性分别为0.49、1.03,且各投入要素技术进步差异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