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课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运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鼓励学生在探究任务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活学习激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此,笔者以为,关注学习情境,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文本内  相似文献   

2.
闫萍 《考试周刊》2010,(45):107-108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不仅是学生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在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学习激情;注重课堂的任务探究性,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关注语言表达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有益尝试。这种教学过程的优化,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潜能,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将语言的交际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能够优化课程教学。本文就新课程高中英语的情境教学进行探析,旨在阐述运用该种教学思维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阳 《湖南教育》2005,(23):44-44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这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必须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很好地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是各类信息的载体,它包含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学习英语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最后,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成绩。同时老师自己也要改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转移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从而使他们真正获得语言技能,提高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5.
朱艳芸 《教师》2010,(28):54-54
英语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情境”为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意义协商、情感交流的方式来习得语言。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营造、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那么又如何组织情境教学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李艳 《考试周刊》2012,(14):91-92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认为:利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关注教学过程和方法;注重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明白了:以学生的学习主  相似文献   

8.
孙辉芳 《考试周刊》2010,(28):107-107
《全日制义务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特别是注重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倡导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接近真实语言学习环境中能够进行思考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蒋利丰 《双语学习》2007,(7M):96-97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有段时间了。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也作了大胆的尝试。教学方式及师生关系的改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师生间的互动增多,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提高得到重视。然而,在这诸多的变化中也不难看出存在的问题,成绩与困惑交融。面对这样的现实,从提高教学实效的角度,似乎有必要将有关课改问题的探讨细化为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和对教学问题的探究,以便使高中英语教学在理性的审视和大胆的修正中得以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金明新 《教师》2010,(28):100-100
外语习得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激活学习思维,让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外语、感受外语,定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语言感知能力。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近几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1.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已出台.它在总体目标的设计上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其中它对语言技能的阐述如下:“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  相似文献   

12.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并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实质上,新课改中所提出的“有效教学”更趋向于“有用教学”,即要从传统的为了考试而教学向为了生活而教学转变,促进学生通过英语课堂的学习,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要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得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实现新课程教学〈br〉 要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先对新课程理念进行学习研究,了解什么是新课程理念以及怎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紧紧围绕三个发展的目标而开展课程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根本方向。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要实现以上目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进行全面的了解。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在日常的教学中,围绕学生要求和学生个性,教师应立足新课标,学习新课标,实现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钻研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新理念是:以人为本,其核心就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基本目标是在“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而且要关注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情境教学通过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兴趣.本文对情境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几种方式进行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 要组织好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善于发现、拓展以及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英语教学活动之中。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莫娟红 《教师》2011,(22):94-94
《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8.
新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和具有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使评价更加公正、全面和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引导高中英语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和发展需求,注重情境化教学引导,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以情境化的导入为基础,突出趣味性和多样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英语学习内容的理解感知,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因此,情境化导入,可以为优化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潘霞 《考试周刊》2013,(93):92-93
情境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该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