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忠君,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不同于秦汉以后,而更多地体现着儒家的道德水准。君主不等同于国家,他要想保证自身的荣耀及地位,必须以民之利为重。在君臣关系中,臣对君的忠是以君的明睿与否为转移的。这时的忠君观念,主要是当时社会变革所致,同时也受原始村社中民主遗风的影响。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传统,长期与忠君观念捆在一起,也与正统观念纠缠不清。君主与国家不能混同一体,一个政权与国家也不能等量齐观,存在本质差别。古代中国,爱国与忠君的结合,爱国与正统意识的结合,既产生过积极作用,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传统,长期与忠君观念捆在一起,也与正统观念纠缠不清。君主与国家不能混同一体,一个政权与国家也不能等量齐观,存在本质差别。古代中国,爱国与忠君的结合,爱国与正统意识的结合,既产生过积极作用,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并对世界文化思想做出重要天就的伟大思想家.古今中外研究孔子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关孔子明君敬业观的研究.本文就孔子明君敬业观及其演变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一、孔子明君敬业观的大致内容《论语》记载:一次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如何使用手下的臣子,巨子应如何努力为君主工作。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①他还说:“邦有道,则仕;载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②在君主手下做官的臣于,要对君主忠诚,不能三心二意.这体现了孔子的忠君思想.但孔…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忠"主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尽己为人,是一种普遍伦理要求。当进而扩大至政治领域时,"忠"作为政治伦理规范,表示的是一种尽心事上的价值追求和工作态度。虽然也有"忠君"之义蕴,但主要是在道义的准则之下,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的忠君观。在墨子那里,臣下对君主的忠是以君主对臣下的惠为前提的,但由于在判断君惠与否的标准上陷入了神秘主义的天志论,最终却是以尚同而导向了绝对的忠君观。  相似文献   

6.
《帝王略论》是虞世南对唐以前君主言行的简要评论,但其评语中含有丰富的君德思想。圣德、仁德、霸德三德之间既有境界高低的不同,又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君德思想。君德不仅是君主个人的行为,它也关系民与臣。修德更有其重要性,但君德理论缺乏权力的制约,终究不能塑造完善的政治。  相似文献   

7.
王符《潜夫论·明暗篇》通过论述君主的“兼听”“偏信”及其对应的“圣明”“愚暗”,旨在说明君主为君治国之道应当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不要因偏听偏信、专宠一人而拒绝其他臣属和广大下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国君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其对臣下和贤材所采取的行为及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此外,权贵和骄宠之臣与下层寒门人士存在利益冲突,君主需要克服这种困难,防止嫉妒和迫害,才能保障人才、信息渠道畅通,为国家治理吸收有益意见,选拔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在《黄石公三略》所提倡的君臣关系中,君占据着主导,掌握着臣的生杀大权,臣处于依附从属的地位,不能冒犯君主的权威.《黄石公三略》既把臣看作君治理国家的重要辅佐,提倡君主要竭力选贤任能,同时又把臣放到了君的对立面,认为君主要尽力控制、监督甚至打击那些把持政权或手握重兵的重臣.《黄石公三略》的君臣观是博采兼容众家思想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朕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这是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在万岁山(景山)自缢时发出的绝单的呼喊!这呼声有着无尽的悔恨、羞愧、无奈和愤懑.在位近17年,尽管自己不分昼夜,以身作则,焦心求治,然而独木难撑天,最终成为失败者.祖宗创下的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上,他成了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的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的爱国思想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他把“救亡”与“改革”相结合。改革要师法西方,“师夷”为了“超夷”;从“忠君”到“叛君”,“爱国”是同“恤民”、“爱民”相一致的。他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说,谭嗣同是清末社会变动中,昭示改良主义末路和开辟革命先河的重要过渡人物,那末他的真诚而炽热的爱国思想,正表现了这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广义地讲.讴歌祖国之美。期盼国家的繁荣昌盛,保卫祖国不受外敌侵犯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涉及这些题材的诗篇都是爱国诗篇。在中国诗歌中,爱国主义是世代相传的神圣主题。这些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的爱国热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一)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户信日:“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分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付日。“仆委。c归计,愿足下匆辞。”广武君日。“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得。故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  相似文献   

13.
忠君思想在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不是局限性,而是一个本质的特征。“爱国”与“忠君”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地 在于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中。二都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这种社会结构下基于“君为至尊”和“父为至尊”基本伦理观念形成的忠君之德,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力,是传统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忠君之德的形成机制,对当前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煤山自缢前说:“诸臣误朕”、“朕非亡国之君,诸臣乃亡国之臣也”。将自己应负的亡国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难道亡国之臣不是这位“朕”重用的么?有好多并非亡国之臣的人不是他杀逐的么?西安碑林六展室有块他赠杨嗣昌《出征诗》的手书碑刻,正是揭示这问题的一架透视镜: 盐梅暂借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相似文献   

17.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注重对君主治国方略的研讨。在君臣论政中,他们借鉴隋亡之训,提出了畏天、重民、和臣、执法、纳谏、修德等一整套君主行为规范,融铸出富有特色的君道理论。君主执法论是这种君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君臣对以法定制、以法施政、以法绳顽和君主尊重成文法极为重视,把贯彻法制作为保障君主政治顺畅的有效手段。中华法系正是在他们手中走向成熟的。所以,剖析贞观君臣的法治理论,对于全而认识传统法律思想和法的观念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18.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应否忠君尚存在不同看法;至战国末期,儒、法等各家均认同"事君以忠"的合理性,而且将"忠君"提高到了绝对地位。综合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于"忠"观念以被动接受为主,而不同于后世帝王的主动倡导。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君民关系理论,除了早已被批判的封建等级观念之外,还包含有正面的因素:不同的社会职责与社会义务,决定了君、臣、民的社会身份;无论是君主还是臣民,都不能违背自己的社会职责与社会义务。在人类社会阶级差别尚未消亡之前,这一要求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诠释了中国古人忠君忧民、坚守文化的爱国思想内涵,极具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是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有益尝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知人论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建构文学史观,倡导主题式研讨学习,以实现升华爱国层次、生成爱国信念之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