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岸 《视听纵横》2002,(4):59-60
法制报道现已成为新闻单位宣传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它的法规性、政策性、思想性、知识性、观赏性等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与读。但是,随着受众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知识的增多,因法制宣传报道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而引发的新闻纠纷也日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闻单位法制宣传报道的有序进行,造成了电视、报纸与受众之间的矛盾。因此,强化依法治国的观念,自觉学好法规政策,努力增强责任意识,尽力避免侵权,是当前摆在我们新闻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向晓薇 《新闻实践》2005,(10):28-29
当地时间2005年7月7日8时49分,伦敦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事件,震惊了世界。随即,现场照片和目击者的叙述文字迅速在全球流传开来——但是其传播渠道并不是传统的主流媒体,而是几家博客网站和图片共享网站。这些“业余”的报道不仅最早向世界报告了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而且向诸如BBC、《卫报》等专业新闻机构提供了文字、影像素材。  相似文献   

3.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力和利益的工具。法制新闻作为向人们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观念的重要媒介,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受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但是,纸媒作为最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媒体之一,在法制新闻传播中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5.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两次法律革命与新闻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两次具有实质性变化的法律革命,引领了新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基本方向,推进了中国新闻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新闻法制因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对法律革命及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总体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贾明 《新闻前哨》2010,(5):62-63
法制类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多年来关注的热点,但有的报道因以猎奇、吸引受众眼球为目的,常受到质疑。《荆门晚报》“消灾”骗术,我们一起防范系列报道。变常见的被动揭露骗术为主动出击,发动社会各界群防共治,践行了媒体服务人民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为新闻媒体关注弱公共话题、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法制新闻深度报道是法制新闻本身的要求,也是当代弘扬中国法治精神的重要手段。法制新闻是通过对典型法制案件的报道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基于此,本文从法制新闻与深度报道的内容入手,以国内著名的法制节目——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节目作为分析对象,说明目前我国法制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并研究法制新闻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动中国法制新闻深度报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1在"读图时代",图片新闻以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新闻摄影会引起一些新闻伦理方面的争议。在突发性灾难发生后,如何使灾难新闻报道符合伦理道德,往往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新闻摄影在灾难报道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新闻摄影具备新闻性、真实性和瞬间形象性等特性。新闻摄影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  相似文献   

10.
2009年2月9日,震惊全国的随州特大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熊振林一审被判处死刑。很多传媒报道了这条新闻。北京晚报的新闻标题是《杀人恶魔熊振林一审获死刑》,文中还配上了警方押解熊振林走上法庭的正面图片,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因为相当多的法制新闻都是这种报道方式,这有什么问题吗?问题确实较多,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11.
抓问题的报道.历来是军队媒体法制宣传的优长和传统。只有通过抓问题,才能使稿件有深度、够犀利。但是.日常收到的法制稿件.多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谈的工作报道、经验做法,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抓问题的深度报道。笔者曾就此与一些通讯员交流,他们普遍反映。不敢碰抓问题的稿件,将抓问题与暴露阴暗面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高照 《新闻前哨》2012,(10):94-94
一、民生新闻提升的背景民生新闻出现之后大放异彩,各大电视媒体竞相开设民生新闻栏目,仅江苏卫视就先后开设了《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民生节目。此外,热播的还有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河南电视台的《都市报道》、广西卫视的《新闻在线》等。这些民生新闻频道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收视需求,赢得了民众的广泛好评。然而,在热播背后民生新闻的“媚俗化、低品位、琐碎化”也开始被人诟病。普通民众对民生新闻过分报道一些“芝麻小事”,过度批评一些负面事件开始不满,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也不似刚开播时热情。在这种情形下,民生新闻开始寻求更适合的发展道路,把报道视野放大放远,注重报道题材的多样化、报道内容的深刻化以及报道手法的多样化,同时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力争为社会民众构建一个公开化的平台,成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1,(5)
从微观层面看,西方建设性新闻需要捋清同其它相似报道形式的区别,确立自己的内在特征;宏观上看,建设性新闻并非西方的专属概念,存在"同一概念,不同表述"的现象。建设性新闻可以在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和新闻哲学三个层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对我国而言,西方建设新闻除了佐证正面报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还能够为正面报道提供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计算机辅助阶段、弱人工智能阶段和强人工智能阶段。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辅助报道开始出现,这是人工智能的启蒙阶段在传媒领域的体现。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优化了新闻生产流程,它能帮助记者捕捉新闻线索、寻找新闻事实、推断事件原因。当前写稿机器人、智能翻译等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正在向弱人工智能转变。弱人工智能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微观生态,它实现了人与机器的工作协同,使人类借助机器实现了对传统新闻生产的超越。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将融会到机器神经中去,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刻,媒体的内外传播生态会更加复杂,这既是对新闻传播的挑战,也是新闻传播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台湾媒体,在政党斗争激烈的党派纷争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政党为了赢得受众的支持,媒体和政党合谋出演了一出出"制造新闻"的"好戏"。电视媒体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对台湾媒体"制造新闻"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予以纵深分析,以期对台湾媒体的态势走向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形势下杜绝虚假报道的必要性、当前虚假报道的主要表现形式、虚假报道屡禁不止的原因以及如何加以防范杜绝等方面,论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更好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所谓同题新闻的“二度开发”,是指某一新闻事实已经见诸于媒体之后。再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新鲜的视角进行再度挖掘、深入报道的一种实践活动。同题新闻的“二度开发”,对于挖掘新闻资源,满足受众对重要新闻的深度解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军队报纸如何对同题新闻进行“二度开发”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辫子新闻理念2011年1月29日,纽约时报登出了这样一条征稿启事:“如果您在埃及,或与在埃及的人有接触,我们非常欢迎您把来自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发送至:pix@nyt.com”。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世界级新闻机构,在突发事件中,诚挚地要求见证者分享所见所闻的做法早已有之。对媒体外人士而言,这种在新闻采集方面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更不会想到这对传统新闻业会带来怎样的变革。然而,在畅销书《微博力》的作者谢尔·以色列看来,这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并提出了“辫子新闻”(Brailed Journalism)——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的一个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10,(10):52-53
当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从业者滔滔之语时,当民生新闻成为一种时兴样式时,当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乃至工作新闻越来越近时,3月26日,大众日报“大众摄影”专栏刊出该报记者孙京涛的摄影报道《俺村修路》。看后,我感觉民生新闻的纯朴样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大地震的创伤正在缓缓康复;这场大地震新闻传播中的变革,目前正在路上行进。 回望汶川大地震,我们依然悲伤、感奋;回望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我们依然执着、坚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