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及斐松之所注的历史材料,并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叙述顺序,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讲史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有了这样一个特点:即《演义》中的人物大都是历史人物,《演义》既要根据历史,又要作为艺术创作不同于历史,运用匠心化历史为艺术创作。作者罗贯中为达到这一目的,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在史实的基础上围绕人物形象来提炼情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比较,从关羽形象的塑造来看罗贯中是如何提炼情节的。…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关羽的武艺绝伦。但据《吴书》记载,华雄死于孙坚之手,并非关羽所杀。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对历史原型进行了移花接木、虚构包装。也许你会疑惑:这不是与写作要求真实相悖了吗?是的,文贵求真,但“真”的要义是指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全书围绕曹、刘、孙、司马四人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从曹操到司马懿,首尾呼应,重在展示历史事实;另一条是刘备、孙权,重在表现作者的情感、道德取向。这一结构使作者既尊重了历史的既定结局,又在主体情感上树立了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罗氏独特的英雄史观是他艺术表现的有机手段,成功地融合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以《金瓶梅词话》问世以来,迄今已近四百年。它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上看,它有别于前三者,成就上也超过前三者。在我国长篇小说创作上是一座新的里程碑。《金瓶梅》是我国长篇小说中第一个以市井人物为主角写世情的人情小说。(《三国演义》以帝王将相为主角,《水浒传》以草莽英雄为主角,《西游记》以神仙妖魔为主角。)它写宋,实则写明。作者通过对土豪淫棍出身的、后又集官僚、奸商、恶霸于一身的西门庆及其一家兴衰的描写,广阔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世纪末的最荒淫堕落的社会景象。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但《金瓶梅》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个谜。书中的很多谜亦未解开。我们说,《金瓶梅》是最清醒的狂人之歌。这最清醒的狂人就是“嘉靖间大名士”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是作者化名。过去不少学者为寻出作者真实姓名对兰陵的所属颇争论了一番。如戴不凡先生根据金华酒系浙江兰溪所产就认为兰溪即兰陵;张远芬先生认为金华酒是兰陵酒的别称,从而  相似文献   

6.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7.
编辑叔叔阿姨:我非常喜欢读些历史名著,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我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三国演义》作为长篇历史小说,那它算不算史书呢?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之一. 这部流传已久,影响深广的古代名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对此问题,众说不一,颇存分歧。有人认为《三国演义》死守史实,缺乏想象,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价值的书。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突出地宣扬了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而且还在某些方面美化了封建统治者,因此它的主要倾向是落  相似文献   

9.
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忠实于历史,又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包蕴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的思想结构,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的互融、互渗和互补。本文就《三国演义》所表现出来的佛道思想及其对这部小说艺术构成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自学目的1、理解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2、理解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3、初步认识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的不同.二、自学重点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即插叙部分),理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三、自学提示1、本文出自何处?作者是谁?提示:《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它集中地描绘  相似文献   

11.
明清文化视域下的《三国演义》序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在作品中回忆往事,这是文艺创作的一大“惯例”。借助回忆,作者或是感怀自己非同寻常的身世、刻骨铭心的经历,念念不忘,不吐不快,遂“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如《红楼梦》等;或是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揭示某些“病症”,“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如《故乡》《祝福》等;或是借古讽今、知往鉴来,在历史故事中寄寓着作者的批评与理想。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相似文献   

14.
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种影响,寄托作者的感情。这种在作者心中积淀已久的感情,一旦遇到触发之物,便如不尽清泉汨汨流出。《白杨礼赞》是如此,《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是如此,《紫藤萝瀑布》也是如此。作者抓住紫藤萝花生长状态这一重点,调动多种艺术手法,着力描写,寄寓了作者对生命、对历史的无限感  相似文献   

15.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禅真逸史》作为《金瓶梅》之后诞生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其性质归类虽多有歧异,但其核心主旨却在借南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的社会背景,以虚拟化的手法,曲折反映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独特见解。主角人物林时茂由儒及佛、由佛及道、再由道而儒、儒而佛道,其经历的人生四个历程,恰构成中国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一个完整的生命追求历程和心灵演变史。书中对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三个历史人物的改塑,既是服务于作者这一思想理念,更与作者有意融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其世情描摹的生动真切,更使其书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群像中,诸葛亮是罗贯中倾力塑造的。作者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刻画中,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来显示其非凡与神奇,从而寄寓了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尊重知识,重用才德兼备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的价值谱系和人物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三国演义》表现出来的的叙述者的价值谱系,寻找其与《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复杂关联,把它们放在价值的错位中考察,运用新批评理论和巴赫金的小说复调理论等西方现代诗学观念和方法,从小说艺术与价值的关系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由价值多声部交织而成的含混(ambiguity)的丰富性进行剖析,着重指出小说艺术上的成功不仅在于作者自觉的价值错位的艺术创造,同时也是由于各种价值因子在创作主体无意识中呈现的错位。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谈《三国演义》对周瑜的艺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一部最优秀的历史小说。它的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合了前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及人民群众的口头传说,以杰出的文学才华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这样一部前所未有、后世难以企及的历史小说。前人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指《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而它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却体现在艺术虚构上。特别是作者以多种艺术方法,塑造山了许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周瑜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与历史原型都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相距甚远。如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虚构的多,实写的少,小说中的周瑜与历史人物周瑜性格差别很大,甚或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