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公众参与理论对“波特假说”的影响机制,利用SE-SBM模型测得各省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四位一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客观层面、主观层面和结果层面3个层面的指标采用熵权法合成公众参与度测量标准,通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公众参与理论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公众参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理论得到验证;(2)在目前阶段,公众参与和正式环境规制工具尚未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即未能发挥正向交互作用;(3)公众参与程度是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方式“波特假说”成立的边界条件;(4)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水平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效果具有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2.
郭卫香  孙慧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239-247
为探究环境规制政策能否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红利",采用SBM-DDF模型,测算2006—2017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刻画中国省域TCP的空间特征,进一步厘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TCP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高集聚省份多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低-低集聚省份多位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环境规制会促进TCP的提升,且环境规制对TCP的"本地效应"大于"邻地效应";(3)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TCP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利用省级层面的环境规制数据和微观层面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会逐渐提高,但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会下降。研究进一步发现,适宜的环境规制强度能激发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从而不断弥补创新的"遵循成本",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使用了不同的环境规制强度指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用环保人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工具变量来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严格且适宜的环境规制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生产率提高的"双赢"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7-2018年中国30个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动态空间杜宾计量模型探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制度质量对GTFP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GTFP的改进具有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市场命令型和群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行为、制度质量提升均表现为积极的助推效应,对东部地区效果尤为显著。而命令控制型手段的竞次效应抑制了GTFP的改进。运用门限回归模型证明制度质量作为门限变量,三类规制手段在突破门限值后分别呈现为“分化效应”、“加速效应”和“收敛效应”,并利用分位数模型证明三类规制手段的区域适用性。最后使用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的改善是加强环境规制和提升制度质量实现GTFP改善的重要途径。中国各区域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政策,继续发挥制度质量的调节效应,形成环境规制和制度质量的合力驱动逐顶竞争,实现治污减排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动态空间杜宾计量模型探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制度质量对GTFP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GTFP提升具有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市场激励型和群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行为、制度质量提升均表现为积极的助推效应,对东部地区效果尤为显著,而命令控制型手段的竞次效应抑制了GTFP的改进。进一步运用门限回归模型证明制度质量作为门限变量,3类规制手段在突破门限值后分别呈现为分化效应、加速效应和收敛效应,并利用分位数模型证明3类规制手段的区域适用性。最后使用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的改善是加强环境规制和提升制度质量实现GTFP改善的重要途径。中国各区域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政策,继续发挥制度质量的调节效应,形成环境规制和制度质量的合力驱动逐顶竞争,实现治污减排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政府2011年开始实施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M)对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节能减碳”政策强度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N”形关系。适度的“减碳”政策强度下,创新的促进效应超过成本增加效应,有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创新的促进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逐步释放,表现为“节能减碳”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政策区间逐步扩大;对于不同样本上述结论依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环境规制并不会损害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能实现环境质量提高和生产率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97—2013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数据,结合Super-DEA方法对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中国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的节能减排效应差异.结果表明: 市场激励型比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更具减排灵活性和激励长效性,命令—控制型规制手段对区域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形关系,基于经济激励方式下“利用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排污收费制度效应为正,而“建立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并未表现出显著稳定的效应;东部地区的规制运行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次之,中部最差;环境法制的完善对政府“利用市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建立市场”的法制体系尚未健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将企业家精神分为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利用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等相关指标,并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各种稳健性检验印证了上述结果。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唐建荣  杜聪  李晓静 《软科学》2016,(11):10-14
基于2005~2013年中国物流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和资源因素约束条件,采用GML指数方法,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源泉、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并判别了技术创新者。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5%,远低于传统增长速率6.5%;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动力不足;各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较大;技术创新者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提升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创新性地引入旅游收入作为工具变量处理环境规制的内生性问题,进而考察了强化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化会诱发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波动,但其通过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到间接补偿效应;环境规制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力度明显高于非传统产业;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力存在地域异质性,对长江中、上游的影响显著高于下游。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以生产性服务业数智化为契机,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理论阐述农业生产性服务数智化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TFP)的内在机制基础上,构建包含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和商贸流通服务三部分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数智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回归模型对2014—2020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数智化改造对AGTFP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服务的数智化改造对AGTFP的影响呈现当期有效的特征,而科技信息服务数智化改造在较长的时间内仍可以保持对AGTFP的显著促进效应;农业生产性服务数智化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从强到弱依次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政府环境治理能够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数智化对AGTFP的影响。基于此,应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构建以科技信息服务为基础,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服务为引领,拉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长效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农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建立超效率SBM-NS-Overall模型对中国2001—2014年农业绿色发展给出科学的识别,在此基础上研究农业绿色转型干预机制。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快速发展,但当前仍处在较低水平;在地方层面,西南宁青藏以及东部京津沪优势显著。对于农业绿色转型的干预,政策可以考虑在减缓公共投入扩张速度、提升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开放农产品进口限额等方面作为。  相似文献   

13.
14.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软科学》2018,(4):20-25
基于2007~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来源分解进行测算,进而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约3.4%,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又进一步促进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表明环境规制确实能够通过促进技术革新这一路径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结果;环境规制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型"抛物线关系,只有当环境规制强度达到某一"门槛"值后才能促进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强波特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环境规制的强度大小,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软科学》2019,(2)
基于方向松弛的无效率模型测算三大城市群2007~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莫兰指数与变异系数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均值从高到低排名为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资源与环境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效率的主要因素;京津冀由空间负相关改善为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保持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σ收敛;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机理,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SBM-GML模型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GTFP就会增长0.104%;相邻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GTFP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若忽略这种影响,则会大大降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城市GTFP影响的提升作用。最后,为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GTFP的促进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使用Malmquist方法测算2003—2008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对国内研发投入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国内研发投入的增长对技术效率的增长产生比较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内研发投入的增长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不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DEA方法测度中部地区1978-2007年间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用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等不同部分,比较分析中部地区及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状况.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中部六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不同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于立宏  王艳  陈家宜 《资源科学》2019,41(12):2155-2171
中国采矿业具有代际负外部性和环境负外部性特征,但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不考虑负外部性影响,而现有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也仅考虑环境污染,难以真实衡量采矿业的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本文构建了考虑双重负外部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基于2005—2015年采矿业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其变动率,并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代际负外部性、环境负外部性等,以考察其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结果显示:①考虑环境和代际双重负外部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②采矿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开采业增速最快,其次为煤炭开采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业,油气开采业最低。③代际和环境负外部性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皆呈现抑制作用,但对不同产业的抑制程度存在异质性。环境负外部性对煤炭开采业和有色金属开采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而代际负外部性对油气开采业和黑色金属开采业的抑制作用则高于其他采矿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