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高铁建设有利于优化宿迁、苏北乃至全省的铁路交通网,推动区域内企业的创新发展,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缩小其经济发展差距,实现江苏省的全面发展.文章对宿迁企业在高铁开通前后的各项数据进行了分析,提炼有效信息,并且从数据中寻找出了企业创新发展中所遇问题,最后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21,35(2):38-45
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5~2017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变迁视角探究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估计(DID)和倾向匹配得分双重差分估计(PSM-DID)等方法对高铁开通与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存在异质性;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从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高铁开通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逐渐加强;同时,高铁开通能够缓解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9,(8):44-48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旅游研究已经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在参阅高铁旅游相关文献后,阐述了国内外高铁旅游研究的主要进展,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国外研究者对高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比较重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而国内研究者较少关注高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2)国外研究者较多关注高铁对旅游市场和旅游者的影响,而国内研究者较多关注高铁对旅游经济和旅游地可达性的影响;(3)国外研究者较多关注高铁对旅游的单向影响,而我国高铁和旅游业都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内研究者较多关注高铁和旅游的相互影响。最后指出了高铁旅游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获得收入的保障。分别从城乡二元特征明显的户籍体制、公共品投入体制、就业体制三个大的方面探讨了影响就业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指出城乡二元的户籍体制是相关城乡分割,造成就业机会不平等的总根源;分隔的公共品投入体制削弱了农村居民增强农村人力资本及获取平等就业机会的可能;分隔的城乡就业体制则直接分隔了劳动力市场,并提出了相应体制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21,35(3):22-28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2004~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DID方法探究了房价上涨、高铁开通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与劳动力空间错配呈现出U型关系,而高铁负向调节房价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即开通高铁的城市,房价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较小。中间机制结果表明:高铁通过提高城市间的就业可达性,创造了职住分离的条件,从而能缓解高房价带来的劳动力空间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对房价与劳动力错配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在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林善浪  孟雪辰  朱小川 《软科学》2020,34(2):66-71,91
利用全国县(区)、市、旗层面2006~2016年数据,采用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出高铁设站具有邻近效应。实证发现,对站点城市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地区的"负邻近效应",作用半径为距离站点30~110千米以内的地区;"负邻近效应"与城市异质性有关。站点周边地区市场规模较大,负邻近效应越小;进一步检验高铁设站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对于生产率处于中间区域的地区促进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9.
高鑫  陈春 《科技广场》2015,(1):30-34
本文首先介绍了量化分析空间系统的角度分析法,并利用最小角度路径和角度偏离值等度量概念,去衡量开放空间中两点间的可达性。其次,本文仿照空间句法中的"轴线法",提出了"中心轴线法",用中心轴线的角度变化去代表空间的角度转动情况。最后,本文给出了轴线和空间的角度偏离值,用于对独立空间进行可达性分析,并且给出角度偏离矩阵等概念,用于表示整个研究空间的可达性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山西省2015年与2020两个年份的陆路交通数据,考虑了坡度与土地覆盖类型,运用GIS方法,计算了山西省各等级城市时间可达性扩散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太原都市区吸引范围基本能辐射到全省,5年间时间可达性有较大变化;二级城市的时间可达性扩散呈现出以太原都市区、临汾、大同和长治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格局,5年间时间可达性变化较大;三级城市的时间可达性扩散特点与二级城市相似,且117个县级行政单元全部进入3 h等时圈,5年间时间可达性变化不大;将城市吸引范围与其行政区范围进行叠合分析,发现吸引范围与行政区范围有部分发生错位。  相似文献   

11.
潘庆婕 《软科学》2023,(4):53-60
基于跨区域贸易成本和通勤成本的视角,以2001—2019年259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实现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在同一经济带中,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流动视角下高铁与城市创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5)
分析了高铁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将高铁开通看作一项自然实验,使用权威机构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与城市高铁开通情况进行匹配,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使用事件分析法检验了平行趋势,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开通高铁能够显著提高城市整体创新能力;由于大城市的强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后大城市的创新能力增长较快;由于高铁促进了城市间面对面交流,小城市接收到更多的知识溢出,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铁路规划与企业选址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周思思  逯苗苗 《软科学》2023,(7):111-1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是否开通高铁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基于高铁网络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分布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高铁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在不同地区独立集聚的分离式集聚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主要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关系产生显著的分离式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许多学者就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属性、联系、创新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尽管可达性是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但可达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忽视。为了全面理解区域创新能力,对可达性与创新之间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提供一个有意义、操作性强的可达性概念———潜在机会的测度,来说明在可达性、技术扩散以及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之间存在的密切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了包含旅行时间成本和商品贸易成本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阐释了高铁促进知识溢出进而影响区域创新差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在商品贸易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压缩旅行时间可能会加剧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但高铁的知识溢出效应可能会缩小区域创新差距。实证结果表明,高铁显著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但同时也拉大了高铁城市之间的组内创新差距,使之成为区域创新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分区域看,高铁在中西部拉大了高铁城市组内的创新差距,而在东部却缩小了组内创新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高铁主要加大了中小城市对区域创新差距的贡献程度。此外,降低商品贸易成本会强化高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呈现出协同作用。研究结论对于高铁网络下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协同推进区域之间商品和创新要素一体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昆仑 《百科知识》2010,(22):24-25
2010年3月13日,在全国人大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体采访中,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透露,上海至杭州199千米的磁悬浮项目立项已获批复,目前正在做深化研究。我国要不要建设磁悬浮已争论多年,或支持,或反对,  相似文献   

18.
镇璐  张念祖  兰楷  李浩霖 《预测》2023,(4):9-17
为了科学地优化高铁快运网络,本文研究了高铁枢纽选择问题以及集散货中心归属关系问题。建立了以高铁快运网络总体运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整数规划模型,并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为了提升模拟退火算法的求解效率,根据问题特征设计了启发式规则和策略,以此生成合理的初始解,并在初始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邻域搜索。不同规模算例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算法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满意解。同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数值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高铁快运网络的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金秋科苑》2013,(22):48-49
2007年中国开始引入高速铁路服务,目前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其总长达到9300公里,连接中国四分之一地级以上城市。来自清华大学的郑思齐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修·卡恩(Matthew E.Kahn)教授选取了262个中国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至2010年期间这些城市人口、住房、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从而探究这些城市的市场潜力和房价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