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及概括信息的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点。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要点和特色;2.学习观察的方法。难点: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  相似文献   

2.
3.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绿色蝈蝈>一文中的"绿色蝈蝈",我们始终搞不清到底是何物,也很难向学生说明白.  相似文献   

4.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七年级上册选入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巨《昆虫记》中的一篇章《绿色蝈蝈》,课是从由原编译的《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节选来的,译黄亚治。我没见过法原,但以法布尔的学术态度推断,原应当是相当科学严谨的。我在备课中,对照1997年版的《昆虫的故事》编译本,却发现教材选入的译多处让人费解,现择其中三处就教予方家。  相似文献   

6.
我是第二次听陈靓讲《三峡》。第一次是在国庆节前,2004年9月28日,在郑州,全国中语会组织的活动上,她是一等奖。并不是在乎奖次.而在乎这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梁洪涛 《广西教育》2008,(20):54-55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是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亦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大纲建议在七年级的教学上淡化文体,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上,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本课的教学,我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相似文献   

9.
杨明泉 《陕西教育》2007,(10):25-26
一、教学总体设想《绿色蝈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10.
蝈蝈     
我有一只蝈蝈,叫静净。静净很漂亮。一双圆圆的大眼睛,两根细长的触角。脖子是绿色的,从后面看就像围了一条大围巾!长长的翅膀,像披肩一样。  相似文献   

11.
魏保和 《山东教育》2005,(29):45-45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绿色蝈蝈》(入选七年级语文上册)中这样描述蝈师团的声音:“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互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约约地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相似文献   

12.
猫逮蝈蝈记     
我曾养过一只小花猫,是指望它消灭鼠患的。有一天果然有了鼠情,只见花猫一伏、一跃、一腾、一扑,恰似景阳冈上的吊睛白额虎,煞是勇猛果敢。不料所搏老鼠身壮力强,胆大妄为,居然吡牙咧嘴与猫拼命撕打反抗。一个回合下来,花猫未把老鼠吃掉,却被老鼠咬掉一撮毛。战斗结束,老鼠相机溜之大吉,花猫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俯伏地上。初战不利,原本可以积累经验,以利再战。何况这花猫又是初出茅庐,完全不必气馁。然而,没想到这花猫竟是刁猫,吃了一堑后,消极地接受了教训,以后凡是老鼠出洞,概不追逐搏击,静观老鼠大摇大摆穿堂过室,彼此居然相安无事…  相似文献   

13.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有些老师将“月亮地下”解释为“月亮底下”。这是不对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看蝈蝈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做完了功课,趴在窗前眺望远处。突然,耳边传来挂在窗上的那只蝈蝈的叫声,这声音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这蝈蝈是昨天妈妈给我买的,我跟它相处仅一天,还不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5.
鲁迅名篇《文学和出汗》的第二段,以批驳对方论据的荒谬性为突破口,驳斥梁实秋等人的“文学倘不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就都被消灭了”的虚伪性。如何理解这段文字三个句子内在的结构层次,是值得推敲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学参考”)上,对这段文字是这样分析的:第2段总共只有三个句子,第一句“这真是”三字,鄙夷语气溢于言表;接着连用转折复句,前句用一个“竟”字指斥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完全归咎于“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是违背文学史的客观存在,是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再别康桥》写作时间的确认《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1.根据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06页)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  相似文献   

17.
张汉清 《云南教育》2002,(28):36-36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两句一联,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一般须对仗,全诗限用同一平韵。这首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标题中略去“七律”二字,看来编者的意图是不希望把律诗常识作为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作为教者,只要大体把握即可。△走泥丸“走泥丸”有其出典。《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丸地。”本来的意思是山坡上滚动弹丸,比喻顺势便易,诗人用来指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如同脚下滚动着的小泥球一般。“走”,在古汉语里有急跑、快跑之意,“走泥丸”既喻红军不怕乌蒙磅礴,又暗示红军行军迅捷,不可…  相似文献   

18.
作家写章,莫不着眼于宏观,落笔于微观。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分析作品时,不能对每一部分都用同样的力气,而是要对细节加以特殊注意。从前教学《背影》,多注意父亲的“背影”和儿子的“眼泪”,认为这是情感的充分表达。没有考虑到若没有全坚实的细节支撑,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绝不会令人如此感动。现在换种眼光来对课作微观分析,果然有了一些新发现。  相似文献   

19.
《尊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文章所反映的信息,把握其主要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略)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踏进教室):同学们,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