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10,(12):148-149
本文作者通过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的研究,理清目前对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分类上的混淆,以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相关概念作了深入分析.合理地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区分开来,得出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又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2.
体育生态学是关于体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说.这门新兴学科体系结构的创设,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的理论上,还是在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生态学体系结构的创设应涉及体育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体育生态要素,体育生态环境,体育生态规律,体育生态基本原理,体育生态功能,体育生态系统,体育生态意识教育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我国体育系统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然要构建和谐体育,必然要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高校体育和谐建设,必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终身体育?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相关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根据以上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构成的终身体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国家教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5.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意义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界由于长期缺乏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引发了众多体育社会问题,触发了人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探索。文章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以及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索和探究。认为体育人文精神除秉承了一般人文精神的意义外,还有其独特内涵: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意义很难完整而全面地归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体育人文精神的解读不同;体育科学体现了人文和科学融通的特征;体育科学是集中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特殊学术领域。但其根本来源是对体育社会实践中所潜藏的精神力量的挖掘;体育人是体育的人文精神的集中承载者和发扬者:内化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体育人是构建和谐体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出时代精神,就必须倡导体育课程文化建设,提倡健康与文化并重.加强高校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校体育教师需深入探讨健康与文化并重的体育课程理念内涵,对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心理学等体育文化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同时要兼顾体育课程文化传承,对体育健康和生存美学理论加以研究,运用体育文化传播手段来传承高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由王清玉、刘一民教授编写的《大学体育教程》一书,为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名  李玉杰 《时代教育》2009,(5):142-142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的一些困难,社区体育能够对学校体育进行影响和促进.但二者交互发展的现实也存在障碍,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功能障碍;城市管理体系对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阻碍;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结合,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课余体育活动将打破学校界限,与社会和家庭体育相融合,未来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都将纳入课余体育活动的体系中来。就我省小城镇而言,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9.
张琳 《华章》2012,(29)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0.
陈强 《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57-158
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体育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实现。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不仅是普通高等教育也是高校体育继续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高校体育继续教育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以保证和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知识既有自然的力量,也有自觉的力量;既有能力的力量,也有伦理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很容易把人的全部力量缩小为能力的力量而缩小人的力量的范围和作用,把人的能力当作人的所有力量而扩大能力的范围和作用。知识伦理性和知识能力性本身结构关系和形成的复杂性、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及其产生的巨大和无穷力量、效能和作用就是知核力。知核力研究和教育教学、社会管理应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与品德复杂关系的研究;更加注重知识转化为强大能力和良好品德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让知识充分尽性尽情挥发德性的光辉和智慧的核力!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知识与知识进步的两个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知识(local knawledge)是与普遍性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相对应的学术概念,它不是狭义地指某个地城或某种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人类社会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人们领悟到,从地方性知识向普遍性知识的进化是知识的进步,同样,从(貌似)普遍性的知识向更高层次地方性知识的进化也是知识的进步,这两种进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设计在原有认知纬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分类纬度,成为两维教学目标设计。该纬度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和知识。一个组织如果能够既拥有优良的人力素质,又拥有良好的知识管理系统,将更能有效面对变动复杂的竞争环境。这一点对于传道解惑授业的学校而言,尤为必要。论文主要诠释了对于学校组织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知识范围,以及学校管理者如何透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最优化知识的价值从而达成和发展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资源的不断丰富,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知识的快速检索、共享和重利用,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资源已成为知识管理的一项迫切的研究课题.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在分析知识地图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检索、知识获取、教育应用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型.教育应用模型由学习诊断和专家知识地图两个子模型构成.  相似文献   

16.
知识管理是21世纪现代企业的一种主导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在我国的兴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知识管理是知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知识的资本性功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知识管理背景、内涵、阶段、模式、对象和功能的全方位论述,可以深刻地揭示了知识管理的本质性特征,为我国企业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专业化和社会模式的定型化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分裂。二者的不合理割裂引发了个体发展的片面性。反思两种文化的本质和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人的主体作用参与下,实现专业化背景下的知识融合是个体知识合理建构的重要内容。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素质将成为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知识的个人存在和社会存在之间横亘重大差别。所有教学中之被命名为知识的教学内容,从来就不是一种整合的人类的认识结晶,而首先是也直接是具体时空境遇中人的知识,以分立的个体或者说有限知识的形式存在。教学中的知识问题是师生如何根据学习的需要发掘具体的知识的有限性并对之加以充分思考和运用的问题。作为个人的具体的知识总是有不完全、不充分、不均衡的局限,它们约束教学过程中个人知识追求所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及其方式,因而,教学的互动交往、对话探究具有了决定性意义,知识教学的任务就集中到增长知识和增强责任两个方面。无论增长知识还是增强责任,单纯的定论式的输入接受都不可靠,它们只能依存于个体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论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管理是大学通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提高大学自身价值的手段和过程。大学知识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代价性、技术性、能力性、服务性、灵活性、契约性的原则。实现知识共享、加快知识创新、实施团队学习、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知识的内涵以及知识存在的层次,依据SECI模型的基本原理,系统研究了企业内部三个层次之间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移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实施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