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横塘”屡见于古诗中。孟郊的“难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吴伟业的“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指姑苏古渡。崔颢《长干曲》“居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左思《吴都赋》“横塘查下,邑屋降兮”。“横塘”指南京秦淮河南岸。除此以外,安徽无为东侧,云南澄江门外,浙江杭州等地,也都有“横塘”。  相似文献   

2.
柳外汲蛙声     
日本汉诗人村上佛山《横塘》诗云: 漠漠暮烟合,横塘月未生。 村娘挈瓶去,柳外汲蛙声。 天色向晚,暮霭四合,村外清水塘上,月亮尚未升起。只见一位村姑提着瓦瓶到塘边来汲水,塘边蛙声阁阁阁阁,彼伏此起,煞是热闹。看她汲水之时,诗人忽生奇想,感到她汲水时连同这蛙的阁阁声也一块儿汲入瓶  相似文献   

3.
2005年第八期《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叶昌根老师的文章《以语言学习为重点,建构“问题导向课”》。我对文中的三个观点十分赞同,也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那如何引导学生提“语言问题”呢?现提以下几点建议:一、扣重点词,响鼓重锤敲出“共振点”有些词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  相似文献   

4.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5.
《念奴娇·昆仑》以无与伦比的气魄,抒写了无产阶级打败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雄伟抱负。这一极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在词中是怎样通过生动的形象艺术地表现出来的呢?探索这个问題并在语文教学中作出正确的分析,对我们学习、理解这首词,从而更好地继承毛主席遗志,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是很有意义的。关于《念奴娇·昆仑》主题思想的表现,有的同志认为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昆仑是大山,帝国主义也是“大山”,前者象征后者。这个看法,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在个性化阅读中,怎样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课程目标、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呢?一、个性化阅读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一位教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抓住“一抹”这个词,以  相似文献   

7.
《太阳》(六年制第九册)是与重点训练项目“文章的段落”相联系的课文。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中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太阳》在段与段的联系上有什么特点呢?文章开头通过“后羿射日”的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转写事实,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有三万万里远。这  相似文献   

8.
“焉”字处在古汉语句子的末尾,是兼词呢,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笔者想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明清学者,近今专家,皆训句尾“焉”字为兼词。象杨树达、王力、杨伯峻、郭锡良、韩峥嵘诸先生,都明确指出、古汉语句末尾的“焉”字是兼词。而《辞源》、《辞海》等辞书,亦因近人旧  相似文献   

9.
一、释“控于地”朱德同志诗《喜读主席词二首》(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二有句云: 可笑蓬间雀,称霸欲吞天。倏尔控于地,仙阁化为烟。“蓬间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德诗选集》加注云: 毛主席词中的“蓬间雀”,是用来比喻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相似文献   

10.
许多报刊书籍常常把“刻画”一词误写成“刻划”,出现了“刻划”与“刻画”并存而随意乱用的现象,甚至在同一篇文章里两种写法多次出现。所以,对这一常用词大有加以认真(?)正进而达到正确使用之必要。“划画”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辞海》对这一词的注释是:“①雕制彩画器物。”“②深刻细致地描写。”《辞源》对该词的注释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思考的威力》《以下简称《思考》)一文,其“文”不美,“质”亦不美,无论如何算不上“典范文章”。一、语言文字不合乎规范。《思考》在用词造句诸方面毫无典范性,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其一,用词不妥贴。如文章开头写几个青年在聊天中提出了两个问题(或者说一类问题的两种情形),而作者接下去却写道:“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明明白白的两个问题,怎么一下子弄成了“这个”问题呢?也许作者会  相似文献   

12.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笔者推测可能是《词海》中的释义。《词海》在“商旅”条下,一是释为“商贩,流动的商人”,一是释为“亦指商人和旅客”。引用的语例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旅”字条下释为“旅客”,引用的例证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那么,“商旅”一词究竟是单指“商人”,还是也可以指“商人和旅客”呢?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必须认真学好。但是,林彪、“四人帮”一伙胡说什么“有条有理,标点符号呀!文法呀!措辞呀,搞那一套根本不是军队的作风”。甚至说:“中国人还学什么中国语言?”这股阴风使有的学校取消了《现代汉语》课。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15.
在贾谊《过秦论》中有“瓮牖绳枢”一组词,这是由“瓮牖”与“绳枢”两个相同的结构并列而成的,其含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头系门轴”。这在语义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作”“系”这种动作,是由前一名词“瓮”“绳”活用为动词后产生的呢?还是由后一名词“牖”“枢”活用为动词后产生的呢?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  相似文献   

16.
□甘其勋汀汀一收到订的《中国少年报》,就快速翻了一遍。晚上又从头看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少年报”5个大字,他问妈妈:“这些字为什么比下面的字大得多?” 妈妈说:“这是报名,字大,醒目,一眼就能看清嘛。”的确,5个红色的大字,十分显眼。这一欣赏,汀汀又发现了问题:“‘国’字和‘报’字怎么用繁体字呀?”妈妈说:“你倒挺细心。报名是当年报社请毛主席写的。书法是一种艺术,允许写繁体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是毛主席题的报名,也是繁体字。”汀汀点头:“怪不得看着这么潇洒呢!”妈妈反问汀汀:“报纸第一版的…  相似文献   

17.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嫦娥奔月》第一教时。(指导学生朗读词语)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理解了哪些新词呢?生:我理解了“敬重”一词,意思是恭敬尊重。师:那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后羿。生:我理解了“奸诈”一词,意思是虚伪、狡诈。师:你读这个词想到了谁呢?生:我想到了逢蒙。生:我理解了“贪婪“一词,意思是不知满足。师: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逢蒙。生:我理解了“接济“一词,意思是从物质上支援。师: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嫦娥。师:能结合课文内容,把这些词语适当归一下类吗?生:“敬重”是与后羿有关的,“接济”…  相似文献   

18.
《我们爱老师》(第一册)一课要理解的词有“辛勤”、“关心”等。课堂上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 (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教师可带学生到公园参观。) 师:“辛勤”是什么意思? 生:“辛”就是辛苦。 师:那么“勤”呢?  相似文献   

19.
邓维策 《学语文》2007,(1):48-49
姜夔《扬州慢》“解鞍少驻初程”句中的“初程”如何理解呢?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解释是“开头的一段路”。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初程:最初的路程。”汪全民在他的论文《情韵绵邈感慨万端》中解释说“这里是我漫游的起点”。夏承焘《姜白石词校注》:“初程:旅程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文《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和“一起”是什么词类,在这里作什么句子成分? 先说“在”。它属三个词类,经常用作介词,有时也用作动词和副词。这可以从下面的简单对话中看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