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一般讲的是大自然的壮丽山川、烂漫花卉、碧绿草木,人处其中便有一种身心俱醉的感觉。诗的自然美,是讲用诗来写人本身美丽外表之外的自然美,即由于人们内心的纯真,赞扬真、善、美,痛斥假、恶、丑而天然流露的一种自然美。诗的自然美,是我国古诗审美理论中很受重视的美学特征之一,其审美要求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直抒胸臆 坦然吐露 诗以情为主,而情以“直寻”为佳。钟嵘说:“古今胜语,皆由直寻。”(《诗品总论》)此可谓诗歌创作经验之概括和审美实践的总结。 如曹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其意是:连年征战将士铠甲满虮虱,无辜百姓在战乱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美育资源,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一、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  相似文献   

3.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在古代诗歌史上确有“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或“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之类的诗存在,前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后者如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嗽而,这绝不会撼动情景交融作为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标志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来是抒情诗的国度。自《诗经》起 ,抒情诗就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然而在理论上 ,首先揭示诗歌以情感为本体 ,以审美表达为形式 ,从而界定诗歌独立存在的则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 (《文选·文赋》)这一命题实则为中国诗歌情感论的滥觞。其后刘勰“情采”论 ,钟嵘“怨情”说 ,唐代“情境”理论 ,王夫之“诗以道情”论 ,都深受此命题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探讨此命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从“诗言志”说起在“诗缘情而绮靡”提出以前 ,中国诗论主要是“诗言志”。“诗言志”出自战国时的《今文尚书·尧典》 ,主要就诗歌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美学理论:他崇尚贵在自然的美,同时肯定形式美在自然美中的突出地位,认为一切艺术的美源于自然美。用此自然美学理论重新解读沈从文《边城》,我们发现:《边城》的语言“道”与“物色”兼而有之,自然美的自然性特征和形式美特征相得益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边城》的语言美、爱情美和风情美根源于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6.
<正> 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而宋诗中尤以“东坡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苏轼的诗趣,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宋代诗圃中的一簇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诗趣的群体“每一滴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烁着无穷无尽的光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诗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渗透在苏诗中的趣由于诗人的感情世界的五彩缤  相似文献   

7.
“诗是集中表现美的艺术”。(黑格尔《美学》)小语教材中的现代诗歌以优美的语言集中描写了广阔的自然美,生动表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美。诗歌飘逸着孩子天真活泼的灵气,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因此,面对一首首情浓意密的现代诗歌,教者就不能只读出语言训练的意义与要求,更需以审美伪眼光去审视它们、欣赏它们,并努力探寻独特可行的方法,将诗歌的美巧妙地“移植”到学生幼小纯真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9.
一、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全唐诗》卷二五三著录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全唐诗》在“远”字下有注云:“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河直上’。”按照此注,这诗即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样,这首《凉州词》在内容上就出现了两种文本,我们姑称前者为甲诗,后者为乙诗。又,闻一多《唐诗大系》录是诗时,第四句的“春光”作“春风”,如此,这诗就又出现了第三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题为《陌上桑》,意思是“路旁的桑田”。诗题告诉我们:诗中所写的美女生活在民间。她的美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具有一种清新诱人的魅力。本诗通过三个层次,从美——更美——完美(最美)。第一层从“日出东南隅”到“但坐  相似文献   

11.
汉文阅读学的诗性哲理荀子曰 :“诗言是 ,其志也。”(《儒效》)《毛诗序》云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儒家诗教一开始就把三百篇提到“经”的高度 ,确立了“诗以言志”的中华诗学传统。诗之为“经”,表明读诗应采取审美和实用的双重视角 ,除了“入情”之外 ,还要“明志”。对于读书诗的品鉴来说 ,一面要体味作者的诗性情结 ,一面要领悟阅读的诗性哲理。中国诗学史上对“韩以文为诗 ,杜以诗为文”多有指责 ,那是纯粹从文学审美的视角来贬斥这种“押韵散文”的。其实 ,“文章以外 ,诗思尤精。”(欧阳修《六一诗话》)好发…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在其《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颇为精当地指出:“中国旧诗与旧画是矛盾的,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融合无间”.钱先生的这一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历代诗画批评中迥然不同的标准与尺度.不过,正统诗画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显然标示着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同的审美特质,而这一点,钱先生未予论及.下面我们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诗以言情”,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根本主张.从《尚书》“诗言志”这一诗歌开山纲领开始,中国诗歌就以言志抒情为其本质特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  相似文献   

13.
高有 《集宁师专学报》2010,32(1):20-21,25
《买花》一诗,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讽谕诗”中《秦中吟》组诗十首之一。这首诗虽“其言直而切”,但含蕴丰富、手法新巧。它选取了贵族竞买牡丹这样一个突出而又带普遍性的现象,不仅揭露了豪门贵族生活的奢侈浪费,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而且从中折射出中唐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消费观念、物价关系、贸易方式等诸多信息。本文就试图从审美风尚、消费观念、物价关系等方面来解读原诗文本,以探其美刺之旨而见其讽谕手法之妙。  相似文献   

14.
《宿建德江》的审美精髓在“诗中有画”。按审美活动的感受过程来分析,此待不愧为孟浩然之佳作。一、浏览——图景犹现初读《宿建德江》,诗中描摹图景如梦中景象一般,忽隐忽现。这便是此诗对读者的第一审美效应,也是审美的第一层次——认识美。当学生谈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  相似文献   

15.
诗与理杂谈     
诗歌是以人的情感为审美对象,最直接、最浓缩地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它对于情感方面的要求,比起其他文艺样式来说,要求自然要更高一些。《汉书·翼奉传》云:“诗之为学者,情性而已。”袁枚《答蕺园论诗书》亦云:“且夫诗者,由情而生者也。”它们把诗歌说成就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未免强调过分,但是,情感的确是诗歌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最根本的构成因素。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看来,情感又是诗歌  相似文献   

16.
张戒继承、发展了传统诗学重“情”的诗歌审美生成论,认为诗歌审美生成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兴。基于此,张戒要求“情真”,“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同时,作为儒家诗教的继承者,他又以“诗言志”、“思无邪”理论对“情”作了规范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理趣诗,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奇想幻变,瑰丽清新;或庄中见谐,妙趣横生;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为祖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宋诗中尤以“苏轼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查云‘游戏成篇,理趣具足’。”(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苏轼理趣诗中的“理”,是生活事理、思想哲理、艺术真理,给予人们以寓意高洁、移  相似文献   

18.
这里的“诗教”,是指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以诗的形式对子孙或晚辈进行教化。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唐代李商隐以自己的一首《骄儿诗》超越了前人。左思的《娇女诗》止于描绘娇女的活泼娇憨,李商隐的《骄儿诗》则缀以感慨。“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开篇便见得意之情。而后,极力铺陈其儿的灵秀聪敏,活泼天真,神仙之姿,贵人之相,委实是一块可  相似文献   

19.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20.
《敕勒歌》是一首颇富民族特色的北朝乐府民歌 ,千百年来 ,馨香袅袅 ,吸摄人心 ,追究其原因 ,除了它在文学上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外 ,还有它在美学上的给人的强烈的审美愉悦之功效。而实现这一功效的美学价值 ,就在于诗中蕴涵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说起《敕勒歌》的自然美 ,读者自然就会想到诗中所描绘的塞外的自然风光 ,它阔大、粗犷、雄放、显示出大自然的美。的确 ,然而 ,笔者认为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该诗歌的自然美还表现在语言的简朴自然和素描画般的写景。如首句“敕勒川 ,阴山下”,简单明了地介绍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语言如同说白话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