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实,所谓的"逆反心理"只是孩子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的一种正常现象。关于逆反心理,《心理学大词典》上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个案背景姓名:毛毛,性别:男,就读四年级。这是个典型的隔代抚养的家庭。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男孩毛毛从小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管,从小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习惯。在学校里,他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欺负小同学,只要老师批评了他,他上课就大喊大叫,撕老师的书泄愤……结果班级里因为他,家长和老师  相似文献   

3.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更是指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到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多正处于青春期前后时间,正是逆反心理比较突出的年龄阶段.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像一个反冲活塞一样堵塞了德育渠道,冲击了教育效果,一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吴永法  张强 《山东教育》2002,(17):14-14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  相似文献   

6.
周志媛 《考试周刊》2014,(69):192-193
初中生正值逆反心理较强的阶段,而逆反几乎是每一个人青春期不可回避的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也因学生的叛逆而变得困难重重。某些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尤甚,对教师的教育极力排斥。研究发现,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无法可循,教学者要保持充足的耐心和恒心,以沟通和交流为主。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师产生排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总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对正处于青春期、表达欲望空前强烈的初中生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管理,班主任要尤其重视,以免他们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7.
德育中的逆反心理探析内蒙古教科所张岩静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学生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冷漠、反感、拒绝或反抗的心理状态,它是多种心理因素的混合体,是一种不健康的畸形心理现象。对青少年这一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寻...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排斥、抵触、厌恶等反常情绪。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纠正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强调学好功课、学好技术的重要性,学生却能举出许多读书无用的例子,为其厌学行为寻找依据;你强调培养“五爱”、“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他却认为只有谋个好职业、多挣钱才有出息;你说某书刊不适合  相似文献   

10.
一、案例背景 在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员期间,笔者经常发现学生有逆反心理:个别学生在行动上执拗、固执,在言语上顶撞老师,在平时表现出很自我,爱钻牛角尖;个别学生和老师产生误解,学生不去分析,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个别学生故意触犯校纪校规;个别学生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个别学生去做已作出禁令的事情。以下案例中的卓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常常感到困惑不解的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软硬不吃,好坏不知。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对这一现象概括为"现在班级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管理教育者的困惑和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走出班级管理的困境是我们每位班主任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的心理误区和德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德育表现出逆反心理。这种抵触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疏通和引导,就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德育过程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心理规律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接受教育中的心理过程特点,进而调整德育内容、方法,使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一、案例背景 在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员期间,笔者经常发现学牛有逆反心理:个别学生在行动上执拗、同执,在言语上顶撞老师,在平时表现出很自我,爱钻牛角尖;个别学生和老师产生误解,学生不去分析,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个别学牛故意触犯校纪校规;个别学生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个别学生去做已作出禁令的事情.以下案例中的卓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邱相峰 《教育艺术》2004,(7):13-13,18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合作,逆反心理严重等现象,致使师生关系紧张,教学难以顺利进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导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不是学生的意识问题,而是学生生理  相似文献   

15.
冯苑 《教书育人》2002,(10):46-47
~~针对新生特点做好辅导员工作!西安@李彩香 !西安@郝启堂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学校德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实,也是困扰教育者和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能够了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增强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有目共睹,然而“假冒伪劣”这一市场经济的毒瘤,正以不同的变通形式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强大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加速,封闭的学校教育早已成为开放态势,这就给各种假冒伪劣以可乘之机。它们会改头换面侵扰校园,给学校和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制造障碍,带来不便。因此,我们认为提高新世纪班级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根据新情况,采取新对策,少一点“务虚”的讨论,多一点“务实”的实干。“打假”就是新情况下,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视角。 我们认为:班级德育管理过程中,在学生中间表现出的假冒伪劣是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以其隐蔽的形式对学生未定型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侵袭。它以精神形态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心灵中去,体现在学生不假思索的不良行为上。这种“班级假冒伪劣”如  相似文献   

18.
姚国艳 《班主任》2013,(11):12-13
班级QQ群里关于微电影的话题越来越多了。一种新鲜事物,大家如此喜欢,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名班主任,职业本能让我去了解它,看它是否又深刻地把生活的酸甜苦辣一点点抖出,展现在观众眼前。故事中藏着淡淡的人生哲理,让人回味无穷。那些小小道理的意会,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言传来得更加生动形象、深刻传神。识得微电影的庐山真面目在班会课时间播放,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班会课形式简直欣喜若狂。  相似文献   

19.
在从事班级德育工作中,本人发现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班级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做,才能切实提高实效呢?本人就此积极开展生活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试图寓班级德育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通过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事实证明,只要摒弃空洞、枯燥的说教,从生活走向德育,让班级的德育回归生活,就能切切实实提高班级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凌鸿群 《广西教育》2007,(4B):33-33
[案情]: 学生张君,女,15岁,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该生性格倔强,歪点子多,多次触犯校纪校规。初中时,曾因进网吧、抽烟、与老师吵架、逃学、旷课等受到学校处分。该生学习态度极差,经常不做作业,成绩除体育、音乐外均不及格。如该生在职高阶段学习期间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帮助,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