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瑞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10):34-35
鲁迅创作的小说《社戏》以其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三次看戏的经历:前两次在京城看戏展现了我作为一个外来者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孤独漂泊之感;第三次是童年时期看社戏,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完成了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最终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意识到都市生存与乡村生存的双重失落.作品中身份的转变以及... 相似文献
2.
陈瑜琳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4):58-61
与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对劳动的苦难书写不同,沈从文对劳动的书写具有特殊表征和意义指向,在《长河》中对劳动场景的审美图像化和劳动过程的趣味化书写等都凝聚着其对人性和审美的深沉思考。在沈从文笔下,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健全人格,更在于在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唤起人对美和世界的感知力,而这种对劳动的审美观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鲁迅开拓了清代讽刺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讽刺"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背景、特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特别是对《儒林外史》的研究考证,奠定了《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空间环境都有着相当程度的现实指涉,要将之转化成绘画而又要忠实于小说,就需要画家对小说所指涉的现实内容有所把握,也即图像要与语言具备某种"共相"。丰子恺熟悉江南的地域特征与人物特色,又对语言与图像这两种符号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努力追求"语图共相",因而他的绘画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如刘岘、刘建庵等同时代画家的作品与小说缺少"共相",往往归于失败。因此"语图共相"的概念可以为以图像演绎具有较强现实指涉的文学文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谢绿叶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177-178
文章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操作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鲁迅小说选》作为语料,着重分析译者在语言层面的适应选择翻译策略,解读译者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三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适应性选择,旨在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薛世昌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88-91
对《祝福》主题的观察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看法各异。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话语模式下,人们多以革命的眼光看《祝福,》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这样的观察,固然可以突出祥林嫂形象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但同时遮蔽了《祝福》的另外一些重要主题内涵。从“怀疑者”与“觉醒者”的角度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应如此理解《祝福》的主题: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有着深深的体味,他的心灵深处因之有着莫大的悲哀。他敬重那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的人,格外敬重那些能够在人生的痛苦中觉醒的人。《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先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相似文献
8.
刘春雷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35(4):34-38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十九世纪最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远大前程》是其晚期的代表作,受到全球读者的好评。以《远大前程》为重点,通过对《远大前程》与其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探讨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赵艺青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1):144-145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在创作中呈现出浓郁的戏曲化特点,是文学与戏曲之美兼而有之的典范。本文着重就《红楼梦》由小说改编为戏曲作品,主要是改编为越剧所取得的成就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卜文哲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4):62-65
信天游作为陕北地域的文化表达与情感载体,兼有民间性与地方性,影响着陕北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精神、心理和气质。路遥小说《人生》就是信天游运用的重要范例。信天游作为小说的副文本,在《人生》中主要有三个作用:表达爱意、回忆联想、道德惩戒。这三层作用重叠在一起,构成了路遥小说《人生》的文化特色,加深了作品中人生道路选择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11.
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张丽秀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文学运动的主潮。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反对古典主义的拟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强调了想像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色彩。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是对家喻户晓的德国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白雪公主》这一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文本,清晰地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趋势与重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宋东泽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2-104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袁武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42-43,56
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狂人日记》便是开山之作。从国外回来的鲁迅写了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他用以反传统见长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样式来举起反封建的大旗。 相似文献
15.
胡婷婷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3):49-51
《白子》是一部具有民族志特点的小说,展现了云南大理白族四个家族和100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小说中有大量民俗事象和民族文化生活的描写,可以将其作为民族志小说的典型案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进行解读,探索民族志化小说的特点及评价维度. 相似文献
16.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6):185-186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具有十分深厚的乡土意识,在作品当中,其不断在自己故乡本土上发掘,对故乡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物进行描写,表达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正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在本文中,将就福克纳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孙英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5):58-59
“新体验小说”在中国文坛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预约死亡》是新体验小说中的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作者毕淑敏因独特的生活和从医经验,在其小说创作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死亡这个主题。本文针对“新体验小说”《预约死亡》中的人道主义以及与其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翟大炳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4,6(3):55-57
收在《且介亭杂文》中的《阿金》是一篇元小说。元小说理论虽然是西方文论家根据他们的那些具有先锋意识的小说家的创作实践所作的总结,但却恰到好处地可以用来说明《阿金》的特色,而且鲁迅的这一创作实践大大早于西方元小说作家,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陈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2):81-83
作为传教士翻译的第一本西方现代小说,《百年一觉》不仅在叙事方面对晚清小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导致了一个新的小说类型——政治小说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朱映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8)
从题材选择与表现、人物形象刘画、小说语言应用等方面去探讨《商州》的散文化倾向。“散文化”赋予了《商州》以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从“小说散文化”这一角度去解读《商州》,我们至少会因此对“小说”的涵义有更宽阔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