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并决定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物理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最近颁发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年2月2日《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7]1号)要求,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帮助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学习《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一步领会特殊教育学校新的课程设置精神,本刊全文刊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并从下期起特邀有关专家分专题系列解读聋校、盲校、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同时选刊特殊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实施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开设若干年,相关的课程指导文件却仍然是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的发展既需要有科学的指导方针,也需要有具体可行的课程标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这给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撑作后盾。但是,在西部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没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专项投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杂费又非常低,财政又没有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因此,学校也没有钱投入到课程改革实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文革"后学校课程的恢复重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改革向纵深的全面深化四个重要阶段,成就斐然。具体表现在:实践层面,建立了规范统一的、高水平的国家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课程理论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论体系;在保证规范统一的前提下,学校的课程结构及其形态日益丰富,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时俱进,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热潮,学校课程进入整体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协调课程建设中的分科与统整、数量与质量、统一与特色的关系,学校应将课程群的构建作为当前课程实践的重要任务。学校课程群是相关课程按照一定逻辑被统整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集合,可以被分为学科课程群和主题课程群。学校要构建课程群,必须立足校本制定阶段性目标,通过上下结合形成完整的课程群体系,在多元化的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的实践参与,通过两层六维的评价促进课程群的迭代升级。  相似文献   

8.
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100%,课时不低于国家课程规定总课时的9%。在近日召开的重庆市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会上,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表示,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普及和提高工作,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9.
开展课程实施监测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中尤以针对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的科学类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监测最具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省(市、自治区)课程实施方案和大规模学生课程表调查为基础,采用课程评价的“差距模式”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在整体上,中小学科学类课程设置脱节情况比较突出;第二,存在第一层差距,即极少数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不符合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第三,存在第二层的“开齐”差距,即部分班级存在未开设或者更改科学课程名称的情况;第四,存在第二层的“上足”差距,即小学科学课程“缺课时”情况明显,初中物理和化学课程“超课时”情况突出;第五,不同区域学校在“上足”差距上存在明显差异.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聚焦科学素养一体化设计科学类课程;进一步明确地方创造性课程实施空间,建设专业化的科学类课程管理队伍;开展聚焦于科学类课程实施的专题培训,引导学校规范创新实施科学类课程;引导学校及其教师树立科学课程育人的理念;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科学课程资源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0.
正我省对《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中有关课程设置及比例进行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是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安排课程和课时的依据。据统计,1~9年级总课时为9522节,1~2年级每学年910节,3~6年级每学年1050节,7~8年级每学年1190节,9年级每学年1122节。各学校1~6年级体育课程的课时应全部用于体育实践课教学,7~9年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加州、香港和上海高中物理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侧重点、倡导的评价方式各具特色。课程评价比较的启示为:课程评价要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在与标准文本的一致性与互补性之间保持平衡;注意课程评价在实际运作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丰厚的文化蕴涵。"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不仅是课程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然而,这一课题目前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的内涵、价值与走向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课程论观点的远程教育课程界定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远程教育课程的现实情况,从课程论的角度全面认识远程教育课程是一项基础工作。远程教育课程与传统教育课程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远程教育课程在课程要素或属性层面上应以经验为主导,在课程功能或作用层面上应以活动和进程为特点,在课程层次或结构层面上应是一种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的结合。远程教育课程不应过分强调课程的学术性和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课程标准和纲要,而应由远程教育机构按照实际需求来合理设置,应强调学生经验的获取,重视课程的动态性和过程性。这些特征突出地体现在远程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Kerr课程简单模式基础上,从信息工程观点出发,提出了课程信息(CI)概念,并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构建了课程信息库(CIB)及课程信息库模型(CIBM)。阐述了CIBM的运作在课程管理及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玉梅 《成人教育》2009,29(3):26-27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文章结合上海电视大学《管理心理学》课程设计的实践,从成立课程设计团队、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设计评价与修改五个方面阐述了成人教育中课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同时分析了课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变革.在此基础上,反思了数学课程的现代化演进的轨迹及其理论基础,认为现代数学课程经历了由人文主义数学课程到实用主义数学课程、再到建构主义数学课程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期待的课程源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优秀教师、有趣学科内容、良好环境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期待。由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往往被教育者忽略,学生期待的课程随之得不到有效实施,进而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相脱离。还原学生期待的课程是学生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应有之义,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内生性来源",成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8.
学校课程品质是特定学校的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整体品质属性。学校课程品质建设通过学校课程的适应性、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等作用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品质建设主要体现在反映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学校培养目标、规范有序的学校课程开发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校课程决策过程、体现智慧的学校课程实施的路径和方式、动态发展的学校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解释学视阈下,课程是表征了大量意义的文本,拥有大量可解释的空间。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结合个人知识和实践智慧,在理解和解释课程活动中彰显课程意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与课程产生"视界融合",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协商,使课程意义得以生成。教师在生成多元课程意义的同时,也在实践反思中成长,在课程发展中主动提升和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要求课程也必须以做为中心,而我们现有的课程却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化课程。通过对教学做合一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对传统的课程观和课程设计观进行扬弃,构建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观和课程设计观;并研究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以设计出符合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