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相似文献   

2.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 《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述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莲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初期前后林语堂的文学观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换,由前期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和战斗性一变而为崇奉“闲适”、“幽默”、“性灵”。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但林语堂对此的理解又是不全面的,他的三十年代文学观念的某些疏欠正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林语堂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两位“幽默大师”,其幽默观在审美追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他们择取外国幽默理论和汲纳中外哲学文化思想以及个性心理的差异,在咀嚼人生况味后态度不同所造成的,因而形成同时代以‘批评”和“闲适”风格的两种幽默观。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一反前期"浮躁凌厉"的文风,而试图开创现代散文幽默、轻松的文学道路,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林语堂现象"。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小品文,他认为一个作家的智慧是其创造幽默作品的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其幽默散文创作指导思想基于以性灵为命脉,以闲适为格调,以谑而不虐的手段,表露人生的滑稽相。林语堂的这种散文创作观对现代杂文与散文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脱离时代现实而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作为国内幽默文学的创作者,不仅拥有"幽默大师"的称号,还是沟通中西幽默观的桥梁之一。林语堂的幽默观以独立自由的思想为基础、以超越与宽容的胸怀为原则、以自然闲适的情愫为归宿,对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和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祥福 《文教资料》2008,(28):154-156
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以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著称,被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早期从语丝社的"急先锋"到另起炉灶创办<论语>,提倡幽默与性灵的小品文,他的写作观念和创作理念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本文将结合社会环境.作家的创作心态等方面,从林语堂在"语丝社"和"论语派"两个时期的创作变化来解析其创作理念的建构与变迁.  相似文献   

9.
受30年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林语堂自身的经历以及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这一时期极力推崇道家,并在老庄哲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他名士式的心态: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他标榜“不涉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主张“超政治”和“近人生(情)”;在文学上,他创立了独特的远离政治现实的文艺理论体系;在生活上,他用幽默和闲适等手段来借以逃避现实,表明取向。这种名士式的心态也显示出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谈到中国现代的幽默作家,我们不得不提及林语堂。他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文学创作上对幽默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应用。林语堂认为,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应该"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有人说过J·K·杰罗姆"兼有林语堂、梁实秋的闲适与鲁迅的幽默和讽刺"。所以笔者将杰罗姆与林语堂放在一起做一个有关"幽默"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苟文蓉 《考试周刊》2013,(88):23-25
近年来,“林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林语堂译作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翻译策略研究方面,鲜有人关注林氏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其实,林语堂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且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基于此,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梳理林语堂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其译作中充分展现美学思想的文字为例,向读者展现林氏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12.
没有理性的社会评论就没有社会的理性,就像没有优秀的读就没有优秀的作家、没有优秀的学批评就没有优秀的学作品一样。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以载道”观以及“服务政治”的传统思维定式,使林语堂很多颇有见地的社会评论小品受到了种种的尘封;在“风沙扑面之时”提倡幽默、追求闲适、抒发性灵,使林语堂被牢牢地锁定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资产阶级幽默趣味人。本将从林氏社会评论的视野、社会评论的主体、社会评论的方式等三方面对其在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加以分析,力图展示林语堂的另一面,对误解予以澄清,还林语堂一个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3.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57-59,71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15.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16.
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代幽默文学的兴起,是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所引起的一系列聚变中的一个。作为幽默文学倡导者的林语堂,他的幽默观和他的艺木观一样,都是这次聚变所产生的新质。 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的功过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褒之者誉之为开一代文风,贬之者则斥之为“麻醉文学”。建国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论者们几乎都是从社会政治原因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评价幽默文学的。  相似文献   

18.
幽默是林语堂文学创作的一个标记性特征。在英文巨著《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对幽默信手拈来,通过幽默来批判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并向英语输入新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角度。他在作品中对幽默的充分使用体现了幽默大师的文采和风范,促使我们重视幽默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并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幽默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一个学贯中西颇具个性的文化智者。他的散文创造性地以"闲适"、"性灵"、"幽默"为特色,构建了风格独特的散文理论,本文从探求林语堂散文"性灵说"入手,并通过对林语堂"性灵说"文体风格的具体分析,揭示这一散文文体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鲁迅是最重要的两位散文家,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两种不同文风。如果说鲁迅是讽刺派散文的宗匠;那么周作人则是闲适派散文的鼻祖。本文将周作人的散文按照其中“流氓鬼”和“绅士鬼”的不同含量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烈,后期闲适;前期意气风发,后期苦涩滞重。本文还将周作人的散文与梁实秋以及林语堂进行比较,他们都是闲适散文派的大师,但他们的幽默,闲适趣味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