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待"身体写作",我们不该把它"神圣化",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应以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身体写作",以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身体写作"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写作"非但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而从男权文化中突围,反而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中国的女性文学如果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拘囿于"身体写作".因为"身体写作"关注的毕竟只是人的身体,而非人的灵魂,所以精神的缺席,就导致了神圣和诗意的缺失.只有不断探索,中国当代的女性意识才能建构,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72-77
柏拉图在《理想国》《斐多篇》和《美诺篇》提出"灵魂论",其中灵魂不朽论与灵魂净化说探讨了身心二元论与理性的至高无上性。"身体"作为被遮蔽的存在,始终被置于与灵魂并不对等的位置上。直到西方现代"身体美学"的兴起,身体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重新建构,经过了由低级到平等的历史转向,身体不再是传统西方哲学中被忽略的部分,而是有了与灵魂相等的地位,由此有了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二元对立论"、"二元一体论"和"一体多元论"三类观点。个体生命存在的"三元一体论"将个体生命分为身体、心智和灵魂三个相互依赖而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由此引发出"基于身体存在的个体生命"、"基于心智存在的个体生命"和"基于灵魂存在的个体生命"三种个体生命形式,由此形成的生命(化)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要朝向人的身体、适宜人的身体和成全人的身体;教育要朝向人的心智、适宜人的心智和成全人的心智;教育要朝向人的灵魂、适宜人的灵魂和成全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回溯教育与身体的原初联系,发现儿童教育中身体缺位,表现为束之德智的身体、蔽于文化知识的身体、囿于技术的身体。具身视角下,儿童的认知具有具身性,表现为需要感官参与的涉身性与体验性、经由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时性、依赖环境衬托的形象性与情境性。身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与儿童认知的具身性共同指向儿童教育中身体的回归,受现象学的启示,从儿童教育原初形态的"关于身体""通过身体""为了身体"三方面来考虑:关于身体的教育是对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全面教育,通过身体的教育是强调儿童身体的感知体验与实践,为了身体的教育是关注修身与成人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中的身体活动时常被看作是理智学习的对立面,身体在教育实践中充满着消极意味。教育学的身体面向乃在于关注本能无意识层面的学习活动、树立积极的身体观念和新型身体间性关系,同时,身体转向意味着重新看见教育场域中的身体,关注身体对知识与概念的塑造,转变传统狭隘的大脑学习概念。在道德教育上,从单纯强调理性的道德知识转向身心一体的道德培育,其中包括重视身体的感知和经验、丰富基于身体隐喻的正向道德体验和发现肉身本身所孕育的道德生活世界。把身体重新带回教育中,通过在场的身体相遇来激活教育场域中意义的建构,重建身体对于个体认识世界的奠基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儿童"拥有"身体,毋宁说儿童身体性地"存在".儿童身体是法乎自然的整体性身体,这得益于未成熟的富饶、感性世界的可贵、诗画想象的浪漫以及摈弃灵肉分界的彻底,同时,儿童身体也是社会行动者意义上的混合体.法乎自然的整体、社会行动者意义上的混合体是"应该"的儿童身体,儿童教育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儿童身体"是"他者的身体、断联的身体、规训的身体,"是"与"应该"理应辩证统一.儿童身体现实中呈现的"是"与"应该"的分裂有三大原因:一是儿童教育目的 论上的社会优先;二是儿童立场的悖论难解;三是博弈域中的儿童弱势.从"应该"的儿童身体到"是"的儿童身体,要以显身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起点与归宿,以具身成长支持儿童成长的身化与深化,以身体间性改进师生互动关系,以身体自觉促逼质量系统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身体教育学复兴的标志性事件是三场另类的"哥白尼革命",卢梭作为第一场另类"哥白尼革命"的发起者,在意识哲学向身体哲学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卢梭而言,身体涵盖了科学意义上的物体论的身体主张,即"我有一个身体",以及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的身体的主张,即"我是我的身体"两个方面。卢梭的身体哲学启示我们教育要重视培养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重视情境教学,重视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8.
情性之教之所以会与身体教育扯上关系,核心即在中国传统之学对身心关系的深入理解。任何身体的展现,都不只是生理的意义。传统中国的身体论关联着心性论,二者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无心性之身体,也没有无身体之心性,身体体现了心性,心性形著了身体,因此,中国传统的"身体教育",同时就是"情性教育",同时就能完成"情性教育"。这是一体呵成的身心,而非二元对立的身心。不仅现实的心性需要改善、可以改善;现实的身体同样需要改善、可以改善。传统中国所期待的完整教育,是培养一种内外交融、身心交融、心气交融的有机体性人格。  相似文献   

9.
身体是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身体不是一个纯生物实体,它承载了意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心身"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征形式.西方教育语境中的身体与心灵是二元割裂的,身体是被管制的对象,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心身原本是一体的,强调道德身体:后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式身体在教育上被殖民成西式身体,但其政治工具性仍具有中国特色.在"创新教育"、"创新型国家"的新语境中,以整体观和人文观来反思被遗忘、被冷落的身体,使身体得到真正的救赎,是教育之大义.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教育局局长毛杰提出:郑州要做有灵魂的教育。细细想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郑州教育人认真思考的问题。什么是灵魂?我个人的理解是:灵魂,就是价值观。有灵魂的教育,应当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  相似文献   

11.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健康发展与儿童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以往对儿童健康的理念,主要是看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健康状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的健康标准并不只是依据单纯的身体形态的发育指标来衡量,而是包含了儿童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发育水平等  相似文献   

13.
在重申劳动教育的今天,强调身体回归的劳动教育可成为理解和深化劳动教育的新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审视劳动教育多维的身体意蕴,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具备满足儿童身体需要、助益儿童身体认知、丰裕儿童身体情感的身体意蕴。"体脑二分"与"弱社会化"的身体、身体自由时间的漠视与身体空间的限制、身体交流的疏离与身体体验的受动乃当下劳动教育的身体之困。劳动教育儿童身体观的重塑、身体时空的解放、身体实践的深化乃突破当下劳动教育身体之困的可为路径。  相似文献   

14.
身体、审美与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审美体验的缺失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今天的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压制和剥夺了儿童的身体生活,有意地将他们的身体与心灵、身体与世界割裂.要在艺术教育中找回儿童失落的感性身体,就应倡导儿童的游戏生活,激发儿童的游戏冲动;重视在各艺术门类中刺激和训练儿童的审美感官;关注儿童本体感觉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身体"在教育学中一直是一种失迷的范式,在教育中的位置亦为一种迭变的状态。身体在教育中历经着"身教并存、存而不在、在而不彰、彰而不用"的命运,所以,应找寻身体在教育中唯一的、基础的、边缘的、认知的地位,并践行"形而中学"、体用一致、体化实践,以及把身体视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思想,使教育成为一种生命意向的教化运动。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通天下一气"的哲学认知为基础,建构了"形美神丑"、"形丑神美"与"形神俱美"的身体审美观。汉末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关于身体的政治化、伦理化、宗教化等认知被逐步消解,加之战争、灾荒和疾病等频发所导致的现实死亡的严重威胁,使身体感性得到凸显,从而为身体审美巅峰在魏晋时期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魏晋身体审美在以庄子身体审美观为理论资源、将"神人之美"作为身体美最高理想的同时,又在实践中高度重视身体感性自然的审美,实现了对庄子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语文"即"语言,"身体"是人经由语文通向世界的基石。在世界形态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身体可以分为自然的身体、社会的身体和超越的身体。三个维度的身体互为表里、互相冲突,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混沌整体。语文教育在走向现代化之时,应厘清三者的关系和分野,需要将身体外的因素打上"括弧","明哲保身"。基于此三种身体观的语文当是整体的、在世的与自足的。语文的本体论探究也由此"别开生面",着力于身体之间、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差别与裂缝。语文的本质是裂缝,诗学是到达语文本体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身体”缺席而引发的教室危机的不断加剧,身体的教育价值逐步为教育界所承认.然而,在我国当下的儿童哲学教育中,“身体”在儿童哲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尚未得到实践者的重视.因此,要重构用“身体”思考的儿童哲学教育,需要我们理解“身体经验”在儿童哲学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儿童哲学的身体性维度表明,儿童哲学不只是围绕思辨的精神活动,更是一种“身体经验”,它旨在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身体体验”的共享关系,以此培养出会感受、会行动、会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人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20.
身体是人之成为人的首要条件,是教育生发的逻辑起点。“以身为本”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逻辑基础。身体的存在与人的生命本质、认知方式和实践模式紧密相连。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身体被推置于灵魂、心灵的对立面,时常受到贬抑、冷落和规训,由此导致学生脆弱、个性缺乏、主体性式微等问题。基于现实呼唤和学科属性,教育亟需回到身体的原点上,以关怀身体,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重视身体,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以及解放身体,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等教育规定来重申身体的积极意义,实现教育中身体的回归与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