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没有局限。网民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语言更是五花八门,从早期出现的“美眉(美女)”、“88(再见)”到正在流行的“偶(我)”、“稀饭(喜欢)”,网络语言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学者、媒体对这种现象所持的意见也是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的污染;有的认为是对传统语言的挑战和补充。本文就从语言学的角度,谈谈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伊妹儿”作为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本将从“伊姝儿”入手来探讨网络语言若干方面的特征:“伊妹儿”与“E-mail”、“伊妹儿”与“电子邮件”及“电子信箱”、“伊我”与“E(e)我”。  相似文献   

3.
探析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流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交际被广泛运用,渐渐地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如:“拨号上网”“平台”“接口”“个人主页”“服务器”“附件”“访问”“点击”;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网上交际所用的新生语言,是仅用于网络交际的非全民通用的语言。如:“伊妹儿”“霉女”“恐龙”“猫”笑脸“:-)”、生气“(:-”、做鬼脸“:-p”等等。本文论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2010,(4):46-46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也日新月异起来。或许你只疏离网络短短一周,一些陌生的词汇很可能已经铺天盖地。所以,对于网络语言,需要及时“扫盲”,否则,你就离out(作为网络语的意思为“落伍”)不远啦。下面提供一些较为“新鲜”的网络语,让大家离“out”远一点。  相似文献   

5.
观点     
网络语言日益盛行各方观点不一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但这却是一个中学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几年来,互联网不经意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网络语言也正日益盛行,对此,社会各方观点不一:  相似文献   

6.
周紫英 《福建教育》2005,(11A):26-29
主持人周紫英(以下简称周):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练、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网络时代,网络语言逐渐在语言的空间里占得了一席之地,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甚至走进了现实生活,走进了菁菁校园。在学生这一群体中很是流行。许多学生不但出口必“网语”,连习作练习时也是“网语”连篇。学生习作能否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更确切地说,是网络人群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尤其在网聊、“网络社区”中使用的“键盘语言”。没有规则、自成方圆的网络语言以其快捷性、丰富性、自由性、互通性的鲜明特征,迅速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的新宠,并以不可抵挡之势大量地涌现在学生作文中,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作文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如网络语言的前卫性,增强了作文思想的时代感;网络语言的直观感性化,使作文的表情达意更能贴进现实生活;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也充分展示了写作者积极叛逆与率…  相似文献   

8.
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学生检讨书老师看不懂》的记来信,提出要重视中小学生滥用“网络语言”现象,因为学生的检讨书中出现了“但是当时她那种口气真是7456(气死我了——编注。下同),所以我才说她是恐龙”、“不喜欢对老师PMP(拍马屁)”、“希望老师不要还是286”等让老师看不懂的网络语言。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课程是生活的课程。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应该只建立在有限的语文课本之中,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博古”——让学生在灿烂的古典文化中徜徉、陶冶;语文阅读还应让学生“诵今”——让学生自由涉猎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语文资源(现代小诗、流行音乐、网络语言等),在丰富多元的语文阅读资源中培植有个性特质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像“洋快餐”。外表光鲜却缺乏营养——张小娟老师的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道出了网络语言受学生欢迎、教师抵制的真实境遇。错字别字频现,字母标点混用,不合语法规范……因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1.
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学生检讨书老师看不懂》的记者来信,提出要重视中小学生滥用“网络语言”现象,因为学生的检讨书中出现了“但是当时她那种口气真是7456(气死我了———编者注。下同),所以我才说她是恐龙”、“不喜欢对老师PMP(拍马屁)”、“希望老师不要还是286”等让老师看不懂的网络语言。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这些网络名词仅仅是数字的谐音、汉字的首写拼音、计算机的并不遥远的祖先的名称而已。只要是稍微涉足网络的人,很快就会知道这些简洁明了的网络语言。这份学生的检讨,稍懂网络的我就能并不很费力通读下来。退一步说,即使老…  相似文献   

12.
白华 《学语文》2008,(5):38-39
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变体,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不是一种新的语言。通过它网民可以快速、生动、形象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交流的目的,通常由字母、数字或符号等组成。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目的只为了简洁,以最快的速度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如,用数字谐音的:8147(不要生气):7456(气死我了);用英文字母谐音的:C谐音see(明白):用英文字母与数字一起谐音的: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认知情况的社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小军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4):51-53,83
文章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下人们对网络语言“网语”的认知、使用情况、“网语”与汉语言关系、“网语”评价等问题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着重从男女、城乡、学生与非学生等三组数据提出分析,指出网络语言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不能拒绝“网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网语”,并将之深入到工作、学习和日常交际之中,对此现象应当重视并细致分析,进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并特别注意到学生人群的认知变化。  相似文献   

14.
《新教育(海南)》2005,(10):46-46
如今在学生作中出现“QQ”、“MM”、“886”等网络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学生认为很正常,老师表示很无奈。不过,这种现象很快将会有所改观。记近日从南京市委扩大会议暨2005年度语言字工作会议上获悉,对作中出现网络语言的学生,市委要求教师不仅要批评,而且还要帮助其改正,并将把语言字规范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在高中学生中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力争使高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等媒体的广泛运用,花样繁多、良莠不齐而又被众多网民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迅速融入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也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故此,网络语言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的挑战,已经成为当前中职语文教师急需深入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一、网路语言的特点本文所探讨的网络语言专指网民在QQ聊天室聊天或者在BBS上发表意见时所采用的一种具有现代汉语“另类”特质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的特质:常常以字母或者数字代替现代汉语,如用“MM”代表“妹妹”,用“521”代表“我爱你”等;中英文混杂使用,如用“I服了you”代表“我服了你”等;  相似文献   

16.
朱华丽 《考试周刊》2013,(42):20-21
高职学生与网络接触密切,频繁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以其幽默诙谐、随意性强、应用广泛的特性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高职学生高频率使用网络语言给高职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高职语文教学应正视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借助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规范意识,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热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有四大内容:一是收集整理中国网络用语,出现了3本网络语言词典;二是关于网络语言的概念和结构,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网络行业语”和“网民常用词语”,而网民常用词语又分为七大类,若干小类;三是关于网络语言产生的四种主要原因;四是对待网络语言的九种态度。述、评、论三结合,展示出了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中,网络语言使用量剧增,网络语言像流行感冒一样流行起来。从“打酱油”开始,到“做俯卧撑”的流行,再到“吊丝”和“菌男”“霉女”“妹纸”的时髦,在语言表达中,把正规汉语肢解得七零八落的网络语言,已经走出了网络的范围,闯入了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让“杯具”变成了真正的语言“悲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已不再陌生,研究网络语言也出现了一种范式。本文在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网络语言语料,主要探讨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在聊天室或论坛上所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并对网络语言进行梳理,探究网络语言目前的生存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网络语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形式、特点及其成因,并对其“是”“非”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