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说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思考则是写作的关键和重心。同学们从生活中摄取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经过感受、思索、领悟的过程,才能形成文章。比如大家同到一个地方去参观,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或对某个问题发表议论,观察对象、所得材料或议论的问题大致相同,但是写出文章来,立意的深浅和表达的优劣却有很大差别,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同学们在思考上所下的功夫不同,在构思上所具备的能力也不一样。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相似文献   

2.
有位同志问一家报纸负责人关于新闻队伍的状况,回答颇有感慨:“现在有些编辑、记者的心,野了!”“心野了”,指的是在改革的浪潮中,有些同志的心思已不在办好自己的报纸,“飞”到外面去了。有的人借职务之便,联系之广,忙于给企业的经营者们当经济“红娘”,有的人把报社的岗位当作“兼差”,去另谋“职业”,有的人  相似文献   

3.
王晓时 《大观周刊》2012,(27):29-29,18
先秦“文”,博焉;先秦之“思”亦远与厚也。于“乐”,其“论”者之思乃古乐之先驱,今“华夏乐美”之一统。有孔子的“儒乐”之说,墨子的“非乐”之说,老子、庄子的“无为”之说,更有着孟子、荀子的辩证之说,本文主要是对如此的多的音乐思想的发展脉络来进行一下剖析,试着去解读一下为什么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有着如此之多的“流派”以这些“流派”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有位同志问一家报纸负责人关于新闻队伍的状况,回答颇有感慨:“现在有些编辑,记者的心,野了!”“心野了”,指的是在改革的浪潮中,有些同志的心思已不在办好自己的报纸,“飞”到外面去了。有的人借职务之便,联系之广,忙于  相似文献   

5.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说的“气”,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思维的特征。在面对纷繁世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以一种物我两忘、荣辱皆抛的思维姿态,凭临于万物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积极的思维,我认为就是记者很需要的那种“浩然之思”。 我们并不赞成“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个说法。记者出自于民,服务于民,何来“王气”?但是,借这个说法,有一点可以开启我们心智,在思维的领域里,记者倒应该有一点“王者之气”,就是摆脱各种思维羁绊,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为什么有的记者总是写不出有灵气…  相似文献   

6.
何顺 《大观周刊》2012,(24):255-256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孟子“仁政”思想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7.
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已经开了三次,穆青、蒋齐生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新思路、新观念、新格局,已被老总们普遍接受。我国许多报纸这几年都有动作,形象新闻在要闻版上有所加强。一些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具佳的新闻照片,不仅放大在要闻版上使用,有些还上了头条,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有些“老总”仅把“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当做理论束之高阁,报纸版面依旧一副重文轻图的老面孔;有些报纸要闻版放大使用新闻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确保报纸版面安全便是对编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潍坊晚报》多年来的编审实践证明:要想确保舆论导向不出问题,编审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弹好“三弦儿”。  相似文献   

9.
名副实不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副刊称之为“报屁股”。有些副刊的编辑同志,听到这个不太雅的名字,就会有些不舒服,有一种低人一等之感,仿佛无端被人奚落了一通似的。我看问题出在两方面。言者是相沿成习,用旧的观点看新的报纸副刊;听者也是心中有鬼。副刊之被称为“报屁股”,也是由来久矣了。唐宋时代的“邸报”,大约还没有副刊,也决不会发表李白、杜甫和三苏的诗、或者柳宗元、欧阳修的散文小品。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据说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上海的英帝国主义者办的字林西报上辟了一版叫“消闲报”的副刊;三年以后,上海同文报也开辟了“同文消闲录”。名曰“消闲”,  相似文献   

10.
编完这本《新闻探索与实践》,心情有些沉甸甸的。回顾多年来新闻工作的历程,真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味道。少年时代,凭着一颗纯真而热诚的心,我把当记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之梦。中学毕业时,我写过一个剧本,名字叫《二十年以后》。自编自演,我就扮演了20年后的一名新闻记者.去采访我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演出之后,竟然受到了师生们热情的称赞。考上北大中文系以后,曾经听过郭超人同志回母校作的一次报告。那时,他才3O多岁.风华正茂,刚从西藏归来。他讲了他在平息西藏叛乱和随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采访经历.强烈地震撼…  相似文献   

11.
<正>“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展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报纸史学研究的立足点是“报纸自身发展”,其方法论是“历史的眼光”。自  相似文献   

12.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一传到上海,群情欣奋,便有许多人一早就赶到望平街争购报纸,询问消息。报馆为了满足读者要求,就把刚接到的电讯写在大幅白纸上,贴于门口,争出号外。但是有些号外,是杜撰出来的,是编辑先生头脑中的电报。例如甲报馆出一号外“九江响应”。乙报馆见之,立时出一号外“九江克复”。丙报馆见之,亦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是党委机关报报道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改进经济报道,引起读者对经济报道的关注?近年来很多新闻单位创造了一些新鲜经验,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经济报道中,特别是地方报纸的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编辑部认为很不错的策划,受众却反应冷淡;有些内部评价很高的宣传,读者只不过“看报看题”,很少去细细品味;就连个别受到奖励的稿件,受众阅读率也并不高。这种现象有点像某些戏剧,获了奖,却卖不出票。戏剧卖不出票就演不了,而报纸的宣传,无法立马检验某篇稿子的阅读率,这就给一些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言论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报纸和读者的关系是一种自愿结合的我登你看的组合。并表现为一种自愿的市场供求,读者在自由地购买或订阅报纸,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上下隶属、行政约束。一个报纸好看不好看,有…  相似文献   

16.
女训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相似文献   

17.
早在48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今天重温毛主席的教导,并照此付诸实践,减少乃至消灭报上的错别字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办报是给人看的,如果报纸上经常有错别字出现,直接降低报纸的威信,还会影响报纸的发行。所以,采取坚决措施消灭错别字是摆在报纸同仁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错别字的情况。现在每天只要你打开报纸,就会发现有错别字。其表现有以下几种: 作者计算疏忽,文稿中的数字估计加统计发生的差错; 作者凭记忆写稿,文稿中的“引语”出现错误,或搞不清楚的用别字替代,结果错别字连篇; 记者(作者)采访不深入,道听途说,信手拈来,造成文稿中地名、人名、职务等出现差错。 编辑粗心大意,对文稿中“五要素”问题未提出质疑,加之删改不当等,也经常出现差错; 题文不符也是报纸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等。 二  相似文献   

18.
思辨或思辩,先要有思,而后有辨或辩。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记者当得太慵懒,根本就不把“思”放在履行本职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记录和整合材料的文字匠。 “思”,某种意义上讲,是带着警惕性去考虑问题,如果没有警惕性,那就会顺着别人设计的路子去思,很可能走入荒谬途径。山西某地的大规模“渗灌”工程一度被某些报刊宣传得很成功,其实是假的。写这些稿的记者也曾到当地去看过,路边水池成线,喷管成排,煞是壮观。但是,如果思想上对这种假象稍有一丁点怀疑,就会注意到这些池子都是干的,如果用手摇一摇喷管,这些…  相似文献   

19.
《羊城晚报》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发了一条消息:广州文化街二十五层大楼失火后,报社记者、工作人员和通讯员十多人,立即不约而同地赶到现场去采访,有九十一位读者打电话向报社报信。读后使人颇受教益。教益之一,这么许多人关心报纸,关心瞬即发生的重大事件,说明这家报纸同读者之间贴得多么紧。他们关心国家的财富,关心人民的痛痒,其心可掬,其情可见。谁都不做“黄鹤楼上看翻船”的冷眼客,而是满怀忧急之情,迅即设法把这一灾情如实报道出  相似文献   

20.
搜同志     
《网络传播》2006,(9):84-85
中国西藏旅游网是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网站。它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西藏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西藏概况”用地图的形式把西藏分成了7个区,分别对每个地区进行了大致介绍,并配以风景图片;“旅游法规”登有《西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等法规,如果有意向去西藏理由,有必要充分了解这些法规,比如,对于天葬,人们一直都存在着好奇之心,然而,政府有规定,“任何人不得对天葬仪式进行围观、拍摄、摄影、录像等活动”,所以,去西藏旅游之前,了解这些法规是很有必要的;“旅游路线”推荐了许多游西藏的精品线路;“进藏须知”提供有西藏行车技巧、高原保健、旅行摄影须知、常用藏语生活用语等信息;“高原气候”介绍了西藏独特的气候特,征;“景点”中提供有西藏7个地区的旅游景点信息,并配有精美的图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