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2.
婷子 《世界文化》2002,(4):25-25
一个时代的结束 人们永远无法忘怀2002年1月7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巴黎马尔索大街,无数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一直充满了衣物摩挲之声的金色大厅。所有人都想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驰骋服装界四十载的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宣布告别服装行业,也许连圣洛朗高级时装公司的所有者Fancois都没有预料到这一告别展示活动会引发了如此大的效应。在众多模特、朋友与记者面前,伊夫·圣洛朗,这位才华横溢却依旧十分羞涩的大师用颤抖的声音宣读了自己的告别宣言。在宣言中,圣洛朗再次强调了自己对女性的欣赏与爱慕,以及能够为她们服务的愉悦之情。为了向这位将服装提升到艺术范畴的大师表示敬意,法国Canal+电视台在1月25日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台晚会。 伊夫·圣洛朗宣布退出服装界不只是他个人的引退,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时代里,服装更多地反映了设计师的激情与热情,使得人们认识到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  相似文献   

3.
4.
张有清先生从事书法艺术的研习和创作近40年来,始终崇重碑学,在汉代简牍书法的研究与创作方面成果丰硕。他的简书严整厚重,笔势生动;很早就以“汉简张”之雅称誉满书坛。  相似文献   

5.
颛顼生于若水考徐南洲古史中的帝颛顼,是个颇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撰《史记》列他为"五帝"之二,仅仅次于黄帝。然而,据《山海经》所载,他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过黄帝,惟有帝俊堪与比肩。论业绩,他虽无黄帝那般赫赫战功,也不类帝舜似的"野死勤事"。但是他能兼采华...  相似文献   

6.
融晓峥 《世界文化》2006,(11):35-36
大约真的是“自由大过天”吧,但小丑艺人的“天”却远远辽阔于王君的“天”,如果不是因了那样露骨低俗的讽刺剧,长生和孔吉恐怕一直会简单自由的生活在他们的蓝天之下:逃亡时途径的溪流、原野里的无垠的花海,或者喧嚣的闹市街头……他们的节目也有一些小小的绝活,在市井民众的哄笑声中,一种最基层的成功仿佛就是他们一生的定位。燕山君是朝鲜历史剧里最容易被提及渲染的人物之一。其实客观讲来,童年遭遇致使心理扭曲的经典案例向来举不胜举,但如果被一国之君无限的放大和流传,历史就会变得微妙而不同寻常起来。燕山君从骨子里讲应该也是个极…  相似文献   

7.
刘伟 《世界文化》2007,(5):13-14
伊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初,他曾先后发起了“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的学运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却因自己在战争中的言行把自己置于了政治与学的真正漩涡当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许永璋 《寻根》2002,(6):31-33
南宋赵汝适所《诸蕃志》,是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的一部重要古籍。近日阅读杨博先生撰写的《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版)一书,获益匪浅。但对该书中的一处注释,却想提出些许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9.
怪圈中的日本"艺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健 《世界文化》2002,(2):24-25
艺妓,是日本一个特殊而神秘的群体。人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怀有某种才艺的妓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她们的技艺用很多年才学成,并终生去完善它。艺妓们确实能歌善舞,她们也陪酒卖笑,但不卖身。艺妓涂白的粉脸和华丽的和服,被尊崇为日本传统化的终极象征和女子无法言喻的神秘。  相似文献   

10.
马健 《世界文化》2004,(3):40-42
当今世界有2700多个民族。虽然大多数民族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也有不少民族至今还处于原始生活状态,保持着极其奇特的生活习俗。在非洲中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就生活着这样一支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他们就是俾格米人。  相似文献   

11.
12.
鞠明库 《寻根》2007,(4):28-30
在谈到明清移民史时,常有"小云南"之说。而"小云南"在何处则一直是东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广为争论的话题,也是目前社会上热烈讨论的  相似文献   

13.
1955年,法国巴黎的一家小出版社,推出了一部名为《洛丽塔》的长篇小说。三年后,以言论自由称,但却多次拒绝这部稿子的美国,也终于接纳出版了此书。《洛丽塔》的出版,即刻引发轰动,成了当时拥有最广泛受众的畅销书(就在今天,这部书仍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多变又挑剔的读)。之后数年,已被尊奉为学大师的该书作纳博科夫,仍不无自负地说:“有名的是《洛丽塔》,而不是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 ,讲究含蓄 ,每每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 ,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 ,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能渲染特定的气氛。比如 ,梅花寓含高洁 ,牡丹象征富贵 ,明月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芳草喻指无尽的相送惜别之情 ,等等 ,都是无需明言就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鸿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 ,在几千年的中国诗歌长卷中 ,鸿雁的影子时时可见。早在《诗经》与《楚辞》的年代 ,鸿雁就进入了诗人的视野。《诗·小雅·鸿雁》全篇以鸿雁起兴 ,以“鸿雁于飞 ,肃肃其羽”、“鸿雁于飞 ,集于中…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要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对自己有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即认识自己。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和精明的心理学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形象地说:“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许多许多螺丝、齿轮和阀门……”一个人的意念就是人体这些部件的运转。要使自己的意念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要谨记民间那条聪慧有益的警言:宝贵的经验来自历次的教训,它是天下最好的老师。为总结经验,我们就要经常检查这些部件运转的情况。自我认识可以使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马克思指出:“人在最初观察自己的时候,就象照镜子,镜子里映现的仿佛是另一个人。”这种比较,是很自然的,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6.
试说小名     
采诗 《寻根》2003,(2):94-101
一个人通常有两种名字,一种是童年时代使用的,另一种是成年以后使用的,到了适当的时候,后一种则替代前一种。早在美洲印第安洛魁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童年时代所用之名,英国人把它称为小名(Childhoodname)或乳名(Infantname),并与大名相对。然而,澳大利亚的维克门坎族,除了拥有大名、小名之外,还有一种比小名更小的名——脐名。所谓脐名,是孩子一生下来,胎盘去掉之前所取之名。一般由其氏族的管事者拉着脐带,同时数叨着一大串名字,先是父系血统男人的名字,然后是女人的,最后是母系血统男人的名字,正好在…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兄弟几个,平时各忙各的,难得一聚.快到周末时,想儿子想得心疼的母亲,必盯着父亲,分别给我们兄弟几个打电话,让周末下午回家吃饭,一定来!  相似文献   

18.
杨蕤 《华夏文化》2007,(3):47-49
西夏文化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西夏文化是在与周边文化不断地融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具体来说,有三支文化对西夏文化影响较深:中原文化,即一般所讲的农耕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回鹘文化。就中原文化而言,西夏学界常用“唐宋文化”一词代替。平心而论,“唐宋文化”的确对西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但“唐宋文化”这种提法容易给人造成唐宋一统文化面貌的误解。事实上,我们在承认“唐宋文化”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二者之间亦有较大的差异。李泽厚《美的历程》谈及唐宋文化不同时说…  相似文献   

19.
民俗作为人们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是其最大的影响因素。现代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生活在辽阔的中欧及东欧平原,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及畜牧业生产。在生产及劳动过程中,东斯拉夫人形成了一种认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自身的存在之外,还有许多神主宰着一切,世界上的万千事物均与威力无比的神的意志有关。人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享受丰收的喜悦,克服洪水和干旱造成的困难,就必须向神祈祷。在历经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后,东斯拉夫人建立了反映东斯拉夫…  相似文献   

20.
论"三百千"形式中的隐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开 《寻根》2007,(2):20-22
“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部蒙书的合称,这三部蒙书被视为中国传统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基础教材。隋唐时期,《千字文》已成为蒙学教材,到了北宋初期,《百家姓》出现,也很快成为重要的蒙童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