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铁道报》记者毕锋、李晓华采写的新闻特写《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以其重大深刻的主题,生动鲜活的现场,慧眼独具的细节,荣  相似文献   

2.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我们平时大都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但因宣传效果不佳,还得记者重来。对这类新闻的采写,我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炮”也能打响。 1992年春,湖北省随州市爆出一条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新闻,封江农民承包大型国营水库养鱼开全国先河。当时由于信息不畅,待通讯员一小稿到我们《随州报》后,距签合同之日十余天,《随州报》只好发了一条短消息。随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均发一简讯。这条“活鱼”就这样了事,确实可惜。我们一边收集封江农民承包水库的有关材料,一边与封江乡政府和封江水管处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11月初,我和本报一记者于首网鲜鱼起网之时赶赴现场,写出了消息《封江农民承包国营水库养鱼尝到甜头》,获  相似文献   

3.
县报同其他报纸一样,以刊登新闻为主,因此也应讲究时效。但是,无锡县报不是日报,印刷条件也差,稿子发排的“提前量”比较大。这样,县报的新闻时效就往往受到影响。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现一条新闻线索以后,记者或通讯员火速采访,突击写稿,抓来了“活鱼”;但,等到稿子登上报纸,已经成了“死鱼”,甚至变为“鱼干”。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爱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可是,我们翻开报纸看看,鲜活的新闻到底有多少?版面上缺少鲜活新闻,这里有编辑的原因,也有记者的原因,更有媒体的体制、机制原因。总之,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几种不利于记者抓“活鱼”的情况。 一是“死鱼送上手,活鱼不露头”。 要抓活鱼,就得下水;要采写鲜活新闻,就得到正在发生或刚发生过新闻的现场去。因为在报  相似文献   

6.
《农民陈行忠创办华夏现代农业研究所》获2010年度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桐照渔民清退2.6万只养殖网箱修复海洋生态》获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在县市报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我有6件作品被评为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有3件作品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回望采访之路,我深深感受到,新闻“活鱼”无处不在,要想抓住“活鱼”,就要沉下去、钻下去、挖下去,  相似文献   

7.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8.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体制改革和竞争,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讯员对会议采访不感兴趣,报告、讲话、排座次,综合、专访、加花絮,老一套,没写头。此话不无道理,但要从咫尺会场上捕捉到有点写头、能吸引人、并可产生一定影响的“活鱼”来,确实不易。会议新闻不能没有,着眼点是抓新闻。有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引用到会议采访中去——“处处留心有新闻”。前不久,我参加了自治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时写的“两会特写”《此“天”当补——一份呼吁加强粮食生产的提案诞生追踪记》作了些探讨。细细回忆采写《此“天”当补》的经过,似乎可用14个字概括:莫言咫尺会场小,留心亦能捉“活鱼”。  相似文献   

10.
评报好     
在秦皇岛市举行的华北五报协作会议上,评了一次报,你一言,我一语,说长道短,颇有意思。评的是: 天津日报发挥天津优势的报道,千方百计地突出天津地方特点,用“抓活鱼”的方法,增强新闻的新鲜感,使天津的建设特点越来越明确,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所接受。北京日报注意宣传中央书记处关于首都建设的四条建议,对以往宣传作了调整,首都干部、专家和群众反应强烈。  相似文献   

11.
现在,有些国际新闻特写,并不是记者目睹的事件和亲自采访所得,却冠以“特写”的栏头。这样的文章缺少感染力,使特写的功能贬值,这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这里举一实例作些评述。《巴拉圭首次民主集会纪实》一文(见2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特别标以“特写”的栏头。请问记者远距拉美千万里之遥,又没有卫星电视转播,何以能目睹巴拉圭的民主集会?记者未在现场,怎么能作“纪实”报道?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吗?其实,读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露馅了:“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11日……举行有2  相似文献   

12.
近来喜读一位华北石油报特邀记者写的新闻特写《会场没了“BP”声》(载华北石油报2002、2、5一版),感到这是一篇地道的会议新闻。首先,它是别开生面的会议新闻,取材于会内,但却没有一句直接写会议内容。作者在“历时两个小时”内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聆听了会议的主  相似文献   

13.
专业报运用解释性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发挥它独特的优势,这是提高专业报宣传效果的好方法。“培植”带露的鲜花要写出好新闻,应该到实际中去抓“活鱼”,去采撷和培植“带露的鲜花”。解释性新闻,重点放在“怎么样”能满足读者对高层次信息的需要,这对发行周期较长的专业报来说,是很重要的。去年7月29日,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暨首都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顺利地进行了我国首例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治疗重症震颤麻痹的手术。这使我国成为继瑞典、墨西哥之后,在临床上开展脑内移植手术的第三个国家。对这一重大消息,中央电视台当晚就播放了电视新闻,人民日报第二天也在头版发了消息。作  相似文献   

14.
县报记者身处基层,这对深入群众,及时捕促新闻,显然是十分有利的。可是近年来,我们有些记者身在基层,却并未深入基层,反映在报道上“死鱼多,活鱼少”,或者“雨打阴地,富裕地区倾盆大雨,贫困山区不见毛毛雨。”新闻报道工作中脱离实际和不平衡的现象,集中反映了记者采写作风上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刊报》2月18日一版头条发表记者访问记,报道何光先同志就“如何争取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的意见。报得写道:2月1日上午,记者访问了全国新闻学会副秘书长、首都新闻学会秘书长何光先同志,请他就新闻宣传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了谈话。  相似文献   

16.
秦超  王晓露 《今传媒》2006,(11):4-6
朱海燕,《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高级记者。1957年生于安徽利辛,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83年任《铁道兵报》记者,1984年后任《人民铁道报》记者、首席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曾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先后发表新闻作品700多万字,1999年至2006年7次获中国新闻奖,60多次获省部级新闻奖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报告文学《深秋挥泪送穆青》获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另有15部新闻专著出版问世。  相似文献   

17.
“漏”报新闻的“漏”字为什么加上引号?是因为并非别人报了我没报,而是同样一则新闻,别人报道的是新鲜重要的信息,而我报的却是空泛的文字。在重大的事情上漏报新闻,在现在这个新闻竞争激烈的时代少有发生。然而漏报新鲜、重要的信息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上。漏报新闻的经历发生在2001年上半年我在经济日报实习时参加一次新闻发布会后。2001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北方水资源现状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值北方旱情严重,又临北京申奥投票前夕,此时北京的水问题备受瞩目。与会…  相似文献   

18.
“抓活鱼”是6年以前天津日报总编辑鲁石同志提出来的。当时人民日报社邀请全国省、市、自治区报纸的总编辑来开会。座谈新闻改革。天津日报的“抓活鱼”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都认为“抓活鱼”是改善党报面目,增强报纸活力,扩大报纸影响,锻练新闻队伍的有效手段。如果一个记者,能经常抓到“活鱼”,像“活鱼餐厅”那样,总是把“活鱼”奉献在读者面前,那他一定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最有影响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20.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学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