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所著The Golden Bough在国内有多个译本,都名为《金枝》。其中,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汪培基校,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金枝》(简称民间版)是最早的中文译本。赵昍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金枝》(简称安徽版)是在民间版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安徽版不能称为翻译,而是以民间版为底本的改写,不是英译中而是中译中,即把别人的中文"翻译"作为自己的中文。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收集、挖掘、分析苏北民间体育游戏,发现自身功能与特点,并调动周边资源分类打造适宜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游戏,形成初级"亲子"版、中级"田园"版、高级"挑战"版三个活动体系。使民间体育游戏现代化、系统化,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耍,动作更加开放,意志更加坚强,心情更加愉快。  相似文献   

3.
敦煌版画最初是作为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信众的精神需求,选择佛教与民众生存有关联的内容为题材,并含有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敦煌版画的表现方法借用了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民族化的独特艺术形式.敦煌版画以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在敦煌地区的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布,在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乾隆姑苏版区别于传统民间版画,是受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中由传教士带来的"泰西法"影响下产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它将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明暗造型等技法与中国民间传统版画技法相融合,是清中期桃花坞木版年画兴盛期的一种特殊形态。从美术学角度可以看出,姑苏版中的"泰西法"有其独特的视觉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和艺术魅力发生在生活中,和民俗生活密切相关。赣西民间美术样式丰富,宜春版画艺术和木板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互相借鉴,共同尊崇赣西传统民间文化因素,传承着宜春民间美术文化。当代经济化的社会文化,影响着各种习俗文化的存在方式,宜春版画艺术也徘徊于传统模式和现代工具化样式的矛盾之中,作为宜春文化的艺术品牌,版画创作应该借鉴赣西民间美术创作特色,推陈出新,使宜春版画焕发新的文化活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多样、历史悠久、寓意丰富、自成体系,存在于百姓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人美版教材涉及年画、风筝、玩具、剪纸、刺绣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第20课“中国民间美术”是重要且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笔者把教材内容设计为2单元课时,其中1课时将民间年画作为教学内容。因为山东潍坊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结合本地区文化艺术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民间年画的文化功能、表现特征,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2007年发布首份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7日在北京公布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升级版,建议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形成“双向多选”的自主录取模式,取消录取批次。  相似文献   

8.
新著介绍     
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川甲(85)23--2(汉文版)四川民族版编著者:刘守华书号:10140·102文艺类估价:1.80元大32开约28万字, 估计1985年8月出版童话是广大儿童和成年人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世界上作家创作的童话多渊源于民间童话。我国各族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成为民间文学园地中最受人喜爱的花朵。本书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布艺,即布上的艺术,它代代相传,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为了使学生对民间布艺产生浓厚兴趣,我校在民间布艺校本实施方面做  相似文献   

10.
新绛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晋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奇葩,其兴盛与古绛州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和大量的民间画匠有密切关系。新绛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其中以戏曲年画独树一帜,体现出浪漫主义情怀。新绛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与色彩极具装饰性,并富于实用性,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汉画中的牛郎织女画像彰显的虽是神话故事瞬间的一个画面,但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星象等具备了符号学的象征意义,而符号又源于现实,属于“隐喻思维”,它隐喻着汉代农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彰显出汉代农民对社会地位及婚姻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窥性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中西神话中有关偷窥的描写从多个角度透露了各自文化的内涵:西方的命运不可抗拒和中国的命运自主,西方的重理智与中国的重人情,西方的神具有无上的权力而中国的神却受到凡人的挑战,西方重视个性的张扬而中国重视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张式成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17-22,55
湖南郴州是"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的重要原生地.这一方面有大量古代文献、名人著述、方志、辞典可以证明,更有经田野调查所获的郴州境内各县市区有关"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等景点、传说和民俗活动相佐证.  相似文献   

14.
神话不断呈现着一种流动的变化,研究"牛郎织女"的神话,探讨其原始的内容及意义,梳理该神话的流传及其演变非常重要。由于宗教观念、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牛郎织女"神话主要经历了胚胎期、雏形期、形成期、演变期等,每个时期都深深植根于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也因此形成了诸多独有的特征。"牛郎织女"神话发展至当下,已全然不同于初步形成期的形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神话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经验,"牛郎织女"神话以七夕节的形式传承至今,并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传达中国古老而美好的爱情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晚清至民国初年在时代风云与西方影响的双重作用下,国人被压抑的情感迸发出来,刺激了写情小说的流行;写情小说又反作用于读者,使时人的哀伤、压抑之情在阅读与写作中得以宣泄,并由此获得社会对爱情的同情与认可。在这一历程中隐含了个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的变化,使写情小说具有潜在的情感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中国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以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产生在西周时代,至汉代已初具规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它的情节,全部故事已经成熟,且广泛流传.此时的故事仍具有神话特征,男女主人公都是天上的星神而非下界的凡人;唐至明清是故事的定型时期,牛郎的身份成了人间的一个穷小子,神话也彻底地变成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说明了家长制在婚姻中的作用;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对做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西恋”的叙事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在跨文化背景下,近代作家对中西情爱的书写,总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关系到了社会现实场域的寓言性创作。在近代文人王韬、平江不肖生的中西情恋的描述中,深深纠结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情感和文化失落的双重焦虑下那挥之不去中心幻觉与复杂暧昧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取妻”条有关牛郎织女内容的二则筒文,在牛郎织女神话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毋庸置疑,但上述简文在作为文献材料引证时,缘于其日书的性质而要求我们对其可证性应该给予谨慎的态度。简文有关牛郎织女相关内容的记载,既有神话的内容,也有缘于占验吉凶的矫言的成分,同时,对上述筒文的诠释与理解,尚有不同的方式与结果。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对上述简文的研究还需深入,结论还需谨慎。  相似文献   

20.
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奁集》以写艳情为主,后人对作者韩亻屋及其艳情诗作多有不满,这主要是囿于儒家“诗教”说的影响。《香奁集》包容了艳情诗的多样题材,成就在唐末同类诗作中最高,对后世影响较大,在唐末诗坛具有艳情诗的标本式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