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郑椿霖 《军事记者》2006,(11):19-19
军事新闻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走进他们的心田,直接影响着宣传官兵、教育官兵和服务官兵的效果,也与报纸的生命力息息相关。要想拉近军事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军事新闻的亲和力,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材定题力求贴近实际官兵生活的原生态画面是军事新闻的“沃土”,脱离这片“沃土”,军事新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的军事新闻作品历时虽久,但读起来依然让人回味无穷,有的甚至能让读者读出眼泪来。新闻作品是否吸引人,不在于事件有多么重大,事迹有多么突出,而在于军事新闻有没有内涵。例如:解放军报2001年1月25日一版刊登的《敬礼,无名小站两士兵》。记者把目光锁定在不为人知、默默无闻的两名战士身上,寥寥数语,便把战士们春节坚守岗位的忠诚和浓浓的思乡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姐姐说:‘你3年没回家了,爸妈以为今年你能回来过年,特意杀了猪,还几次到路口守公交车’。小赵的喉头滚了好几下,愣半天,终于没能‘幽默’出来。”记者在记录战士与亲人的这段通话时,言语虽然朴实,却直接拨动了广大读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弦。军事新闻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关注官兵喜乐和感受。广大官兵关心什么,新闻报道就应反映什么。军事新闻的“触角”应向官兵真正关心的领域不断延伸,尽量满足广大官兵的阅读需求。比如军报的一篇《宣传橱窗怎能只宣传领导》的新闻报道,标题十分醒目,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解放军报关于朱桂全、丁晓兵等的宣传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主要原因,也在于选材和定题上的成功。报道体现了“贴近性”,直接切入广大官兵关注的领域,让他们感受到了只要自己善于钻研、刻苦努力,同样能像他们那样在普通的岗位建功立业。报道既宣扬了先进典型的事迹,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广大官兵投身部队建设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所谓亲和力,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和信任感。增强军事新闻的亲和力,是增强其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增强军事新闻的亲和力呢?  相似文献   

3.
如何增强军事新闻语言的亲和力与认同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语言,是新闻信息的载体,对新闻传播起着重要作用。解决军事新闻语言干瘪、枯燥、乏味的问题,以增强其亲和力与认同感,对军事新闻媒体而言,应该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4.
军事科技新闻是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毋庸置疑,在当今各类行业新闻媒体的整体格局中,无论军事新闻还是科技新闻,都仍是“弱势群体”,处于“边缘位置”。置身于二者交叉地带的军事科技新闻就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步履维艰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民生,民生话题理所当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民生新闻也就越来越受到媒体青睐,特别是一些都市类报刊都在精心经营民生新闻。通过尝试,笔者认识到,军营中的军事题材新闻只要贴近民生、贴近群众,也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所谓“亲和力”.在新闻传播学上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7.
亲和力是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人物报道,是媒体宣传的重要部分,增强人物新闻的亲和力,意义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8.
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新经济异彩纷呈,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大书特书,可是在经济报道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亲和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由于常规思维的束缚,长期以来经济新闻写作中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造成片面性、简单化、绝对化,形成枯燥乏味或大同小异的思路,表现又呆板,缺乏吸引力,受众不欢迎;其二、缺乏深度,缺乏诱导力。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广大受众对一般性的经济报道已深感不满足,他们希望了解经济报道中深层次的东西,希望知道经济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经济事件进程中各种矛盾的撞击…  相似文献   

9.
10.
社区是最贴近市民生活、最代表居民利益的平台。做活社区新闻,既是党报的一大亮点,也是党报增强亲和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社区新闻的概念及特征的阐释入手,分析党报关注社区新闻的优势,并就如何写好写活社区新闻作出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11.
浅析增强新闻评论的亲和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评论是说理的,要做到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光靠内容正确、思想深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贴近读者、让读者乐意看的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评论“高高在上”、严肃有余的老架式,着力选题创新、写法创新,在增强贴近性、时效性、生动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时政新闻是关乎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在处理国家相关事务的时事政治新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了解政治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时政新闻报道都是较为传统的方式,语言单一、缺少亲和力,导致群众对时政新闻失去兴趣,而关注娱乐、科技、旅游等新闻报道。本文分析了时政新闻缺乏亲和力的原因,并通过剖析这些症结对提高时政新闻的亲和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品的耐读性,本是学创作的追求。新闻作品有没有一个耐读性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尤其军事新闻作品,要提高其质量,就必须讲求它的耐读性。  相似文献   

14.
韩强 《新闻世界》2010,(5):47-48
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百姓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在介绍了时政新闻缺少亲和力的现状后,重点从报道思维、报道角度、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等五个环节来论述如何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党刊时政新闻在媒体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显著,但是党刊时政新闻长期呈现内容单调、乏味、缺少亲和力等现象,致使人们不愿意去看,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增强党刊时政新闻亲和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军委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军报时深刻指出:“强调讲政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要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这段精辟的阐述.鲜明地揭示了可读性与正确舆论导向的内在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秀梅 《新闻传播》2006,(10):44-44
在新闻报道中,有新闻主体,那么谁是新闻的主体呢?相信所有的记者都会说,当然是人,然而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常常在我们的报道中被忽略了。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以人为本,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新闻事件里的人物,二是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采制出的报道才能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19.
典型人物宣传,是中国媒体新闻报道百花园里一支绚丽的奇葩,耀眼夺目。而回望群星灿烂的典型人物星空,我们发现其生命力最长久和影响最深刻的,却都是那些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的典型人物。所谓亲和力,原是化学术语.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后被引进新闻学领域。典型人物的亲和力,是指典型人物与受众之间融合、互通的吸引力,反映二心理相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的工作报告再次把"民生"问题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民生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工作的主旋律。这显示了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因此,加强民生新闻报道也是新闻媒体的题中之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核心的精神品质,这一精神品质就是民生新闻所独有的亲和力。民生新闻反映"民情、民声、民意",迎合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土壤,电视民生新闻才得以蓬勃发展。从孔孟的"民为贵",到梁启超的"平民主义";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社会发展赋予民生新闻更为新鲜、具体的内容。民生新闻因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理念,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并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成为民众实现舆论监督、获得生活服务、参与社会互动的平台,成为百姓吐露心声表达意愿、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