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作家”沈从文写于1929年的短篇小说《萧萧》,描绘了童养媳萧萧身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她的人生三段梦想,再现了湘西农村的淳朴、善良与愚昧、落后。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冲撞最终演化为对家乡故土的深切眷恋,对乡村民众追寻现代文明的深切期盼。  相似文献   

2.
“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子夜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有时“歌行”也连称,如汉乐府民歌的《怨歌行》。“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描写敕勒平原的辽阔无边,畜牧的兴旺景象,宜于放声歌唱。“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就是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  相似文献   

3.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述了“我”小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跟随祖父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笔者认为,这篇课文对教学工作富有启发意义,教师应努力让课堂成为“祖父的园子”。  相似文献   

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兼具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短篇小说。莫顿·亨特借叙述者客观可靠的眼光,以回忆的方式言说主人公的童年经历,演绎出了一曲成长之歌。这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与境遇改变体现着叙事学传统情节观中人物认知方式(mindstyle)的重要意义。从人物性质角度分析这篇课文,便于将小说“情节”与“人物”有机结合,深化对小说文体特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母语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字里行间充满情趣,有很多文化内蕴,和生活息息相关,文辞优美,堪称语言典范。其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许多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如《捞铁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步步踩实,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体现了诚信;《精卫填海》表现了人物勇敢坚强不屈……译文《地震中的父子》《小珊迪》《夜莺之歌》也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美德,如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反抗侵略等。这些都无一例…  相似文献   

6.
成长之歌     
此文疑是从原先的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显示了作者思维的变通性。《易经·系辞》云:“化而裁之谓之变,行而推之谓之通。”原习作构建了“童年”的“象”,现用“拥有与寻找”二者关系“裁”之,“推”出“珍惜‘拥有’,永远‘寻找’”的主旨。但是,这篇从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成长之歌》还要再升格:为着紧扣“拥有与寻找”的话题,应删去前两部分,强化后面两部分,标题改为“寻找童年”。  相似文献   

7.
谈“解题”     
文章的题目,好象人的眼睛,它能显示出文章的精神和风采。好的题目,能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使人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古往今来,不少名家常在题目上着意推敲。如鲁迅回忆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散文,原题《旧事重提》,一九二七年编成集子时,改题《朝花夕拾》,意即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把童年和青少年的生活比作“朝花”,把对往事的回忆,比作拾取“朝花”,形象鲜明,生动,蕴含着对早年生活的喜爱、眷恋之情,富有诗的意境。比起《旧事重提》来,精采得多了。  相似文献   

8.
柳毅是唐传奇《柳毅传》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落第的书生,但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见人之危,能倾力相助。更为可贵的是,他为龙女传书完全是出于同情激于义愤,丝毫没有个人的打算,事后更不求报答。不仅如此,当钱塘君出于美意酒席之上“因酒作色”胁迫他与龙女结合时,他严辞拒绝——“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耶”,并痛斥其硬相撮合的无礼。其实,此时柳毅与龙女经过这一场患难,双方已经有了感情的基础:柳毅对美貌多情善良的龙女已生爱慕之心——“其始虽不诺钱塘之请,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龙女对柳毅更是有眷恋之意,事前就曾深情地说过“当如亲戚耳”。  相似文献   

9.
高旭旺作为河南诗坛上的实力派诗人,《心灵的太阳》是他的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中原大地上的泥土之歌,它饱含着诗人对故土和母亲的眷恋深情,在诗人的笔下,乡土就是母亲,母亲就是乡土,母亲和乡土都具有了二重性。日常生活的展现,真挚的感情,朴素自然的语言是这本诗集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以《曳杖歌》《易水歌》《垓下歌》《鸿鹄歌》为例,分析《史记》人物传记中“临终作歌”的文化现象所体现的韵文独特价值.从对情节的推动、主次人物形象的互动、多侧面理解人物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史记》韵文的精妙.  相似文献   

11.
为童年而歌     
人人开口爱唱歌,唱的都是童年的歌;童年的歌是自己的歌,是快乐的歌,是幸福的歌。在《童年的歌》征歌作品中,有关“童午”这个主题的作品就有几十首,“七彩的童年”“憧憬的童年”“梦想的童年”“美好的童年”“童年是什么?”“童年的欢笑”“童年的伙伴”“童年往事”等等,同学们把自己的愿望、心事和烦恼,完全倾注于这小小的作品之中。“是谁,扣响了我儿时的门窗,领我进入这七彩梦般的童年,灰姑娘伴我入睡,白雪公主唤我起床,蓝精灵与我嬉戏,孙悟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白,是人物性格展示的一面镜子。成功的语言描写首先在于传神,即语言富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使读者看了人物的语言,就好像目睹了说话人。鲁迅先生曾说过:“《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就是说,成功的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当是个性化的,是能够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孙犁的《荷花淀》中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几句对话,真是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序》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句,其中逗号似有误。余以为应是“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或删去句中逗号。理由如下:一、从《琵琶行》全文看,不见自居易唱歌;从有关自居易的文字看,不载他有“善歌”之才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注说“歌”即“作歌”。那么,“为长句”是什么?不是写七言歌吗?这里把“歌”解作“作歌”岂不重复了吗?其实,“为长句歌”是符合实际的,“歌”表示  相似文献   

14.
永葆“童心”的诗意[案例一]听过一堂题为《放飞童年》的作文课,在作文前,教师和学生有一段“走过的历程”,其中包括精读三篇文章《天窗》《芦叶船》《快乐的足球赛》,略读了一组作品,例如《窗边的小豆豆》(节选)《美国少年的一天》等五篇作品。[反思]笔者以为,这位老师的做法大有深意,别具匠心。其一,让“童心”复归。一个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对童年,往往是不识其味。7岁的孩子说70岁老人的话,在我们小学生的作文中屡见不鲜。怎样让孩子拥有一颗童心呢?著名的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先生说“:对于小学儿童而言,文学的语言教育尤为重要。文学语言具有缪斯文化的性质,因此它与小学阶段儿童拥有的文化是相连接的。”曹文轩的《草房子》,让学生读到了童年的苦难和忧伤;林海英的《城南旧事》,让学生读到了童年的美丽和善良;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让学生读到了成长的烦恼;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让学生读到了童年的幽默和幸福……阅读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影子,阅读让学生有了童年的滋味,阅读让学生有了童年的心情,阅读会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学生的心中童真、童趣一旦复归,情感会变得更加丰富,精神会变得更加丰满,笔下的文字就会变得更加充满孩子气,富有孩子味!...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安·波特作为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创作了不少丰满的女性人物,“米兰达”系列小说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马戏》与《坟》这两篇短篇小说作为主人公米兰达童年故事的收尾之作,在整个“米兰达”系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波特看来,人性之恶源于童年时所受到的各种创伤,而这些创伤导致了儿童天真的丧失.《马戏》和《坟》标志着米兰达“天真的堕落”,为成年后米兰达的创伤埋下了伏笔.本文以创伤为视角解读这两篇小说中的儿童心理创伤,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波特对于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四川乡土小说《蓬州商号》以文学艺术笔法描绘川北蓬州等地浓郁的风土人情,其方言土语、民间歌谣、合八字、船工号子、哭嫁回门、生育习俗、敬仰财神、贞节牌坊与禁忌、风水习俗、南华宫、吊脚楼、腊八饭等充实了小说题材内容,展现了蓬州乡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人文意蕴,增加了小说诗化叙事和田园化抒情等特质,予人以独特的乡土人文艺术享受,避免了小说创作情节结构和人物语言的简单抄袭、人物个性与命运的重复模仿、环境塑造与表现形式的照抄照搬。  相似文献   

17.
于是你疾走在风砂里,我终于透过你卷起的尘雾,望见那横着的无边的广大!这是冯雪峰《真实之歌》中的《背影》里的诗句。冯雪峰在《回忆鲁迅》中说:鲁迅逝世后,“我只要想到他,就总看见在我前面有这么一个背影。”“是的,凡是死后  相似文献   

18.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曲优美的心灵之歌,残疾青年也好、碧云也好,这些人物身上都折射出了善良的光辉。文中那个善良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书摊前白看书,想到残疾青年生活的艰难,怒气之下给了自己的孩子两个耳光。可就是这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让人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  相似文献   

19.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小语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小语教学,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感情。课文中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如《田忌赛马》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便是译文,如《穷人》、《小珊迪》、《夜莺之歌》也反映了全人类的公共美德,如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反抗侵略等。二、语言的规范美一位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